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星期五的專研,生物老師向我們介紹了二○○五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貝利‧馬歇爾。介紹這個人,老師一定有她的原因,老師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他堅忍不拔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意志。
同為二○○五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的華倫,一九七九年就已經在胃潰瘍患者的胃黏膜切片看到「好像細菌的東西構成」的藍線,但他的同事們完全不相信在胃酸中會有細菌的生存,雖然當時病理學的權威巴默已經否定了這個想法,但華倫寧願相信自己的眼睛,並在一九八一年向同為醫師的馬歇爾分享了「胃中有細菌」的想法,馬歇爾在初步的研究後認同了華倫的發現。
在之後的第卅八次實驗,證明了細菌﹝後命名為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但對於它與胃潰瘍的關係還不清楚,必須符合科霍氏法則才能證明幽門螺旋桿菌的致病性,而馬歇爾自願當健康的實驗體,雖然過程中他受了幽門螺旋桿菌的折磨與攻擊,很幸運的,他的病後來完全治好了。
馬歇爾的研究過程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含有作用力很強的尿素酶,對尿素具有很強的分解能力,可以將胃中的尿素分解為氨和二氧化碳,獲得生存所需的能量,而且氣態氨極容易與水化合成鹼性的氫氧化胺, 中和部分胃酸以保護菌體。自古以來,幽門螺旋桿菌就是利用這樣的微妙代謝結果,矇騙了許多微生物學家和病理學家,安穩地存活在極酸的胃黏膜中。
突破傳統思維、挑戰權威人士的共識,不屈不饒的奮鬥,終於獲得肯定【胃中的幽門螺旋桿菌是胃潰瘍的主要原因】的想法,而打破了傳統認為【胃中含有強酸,不可能有細菌作祟;胃潰瘍是生活壓力與生活方式所造成】的鐵律。這精神就是老師希望我們學習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