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星期五的專研課程,老師向我們介紹了一位醫師—華倫,和一位「以身試菌」的先行者,兩位獲得了諾貝爾獎的得主。
貝利‧馬歇爾,於1981年向華倫請教之題目,獲得了他的認同,而這也正是故事的開始。馬歇爾一開始照顧著一位胃不舒服的病人,且在他的胃中發現「可能是細菌」的東西。爾後,經過馬歇爾、華倫與微生物學者古德溫討論之後,三人一致認為是「曲狀螺旋桿菌」,因而展開了他的細菌培養實驗。而他的成功在於某一次,他放完切片之後,便休假去了,並叮囑技術人員要記得觀察,但兩天之後,技術人員因工作忙碌,沒有空觀察,培養皿因而閒置了好幾天,等到假期過完後,他才發現到—菌落真的長出來了!
實驗的過程與結果看似順利,但是,馬歇爾於放假當天前,就已做過三十七次的實驗,到第三十八次才「不經意」的成功了,可以說是比國父革命還辛苦呢!重要的是,實驗成功後面臨的重大問題—要怎麼做才會使別人相信?當時馬歇爾期望在自己的國家發表自己的發現,料想不到,主辦單位竟然認為他們的研究水準過低,不適合在這場研討會上發表,對當時的他來說,可能是一種打擊,但他仍不放棄,於一場在比利時的研討會上,發表了自己的發現,這完完全全推翻了醫學界長久以來的認定,還受到了醫學界的質疑,並立即驚動了全世界。但是,這項研究必須要「證實」,於是,他先試用小豬作實驗,但是小豬不會罹患胃潰瘍,於是,他用自己當做實驗品,喝下幽門螺旋桿菌,果真,不久後罹患胃潰瘍,也在服用抗生素後完全治療好了。接著,他設法完成更大規模的實驗。皇天不負苦心人,最後美國的國家衛生研究院終於承認他的說法,也奠定了他不朽的地位。
他繼續研究著把優門螺旋桿菌當成口服疫苗,他用樂觀的態度完成了研究,並獲得了諾貝爾生醫獎的極大肯定,馬歇爾也強調,不懂,反而可能是一種優勢。而且當別人批評你做錯了的時候,你要勇敢的說出,錯的人是你,不是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