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七八年級資優班去新視廳教室聽交通大學江慧真教授主講「科學講座之化學元素」。這個演講內容主要包含了:元素的形成、原子結構、週期表歷史、各式週期表、週期表元素等五大主題。
首先,教授告訴我們: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當教授提到這個時,讓我聯想到正放在手邊的”筆記本”竟然也是由許許多多的原子所構成呢! 真是不可思議,原子到底是什麼啊?教授說:我們約有90種的元素存在於自然界。所以約有20種元素為人工製造。接下來,教授還告訴我們自然界會存在元素,主要是因為宇宙剛形成時所產生了質子、中子、電子,再進一步產生的物質。那麼質子、中子、電子是何時被發現的呢?原來,它們是在1897年到1932年之間,由英國的湯姆森和查兌克、美國的密立坎分別發現的。接著,教授介紹原子序、同位數、質量數。原子序是原子核中所含的原子數目;兩種原子的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則稱為同位數;而質量數就是質子數和中子數的和。
週期表是由俄國的門得列夫所發明的,他的規則是利用原子量大小順序,但是,他所設計的排列順序並不整齊。後來英國的莫斯勒把週期表改成由原子序排列,因而沿用至今。教授還給我們看各式的週期表,它是利用圖片讓我們更了解各元素的使用時機,例如:”氦”用氣球表示…等。最後,教授介紹:元素族數就等於其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殼上的電子數,它們的化學反應也類似。例如:I族外層電子殼是1,II族外層電子殼是2,以此類推…。
這次的講座讓我學會了化學元素的基本概念,也對剛開學背的週期表有進一步的認識,原來化學是這樣的有趣。我想,我已開始對它產生強烈的興趣了。
這次的講座讓我學會了化學元素的基本概念,也對剛開學背的週期表有進一步的認識,原來化學是這樣的有趣。我想,我已開始對它產生強烈的興趣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