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星期四的專研課,我們上了「有關消化道的十二個問題」,其中上到貝利‧馬歇爾──一名發現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是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他也因此獲得了2005年的諾貝爾獎。
  在一開始大家還認為胃中不可能有細菌時,患有胃潰瘍的病患求診時,同常都只能得到「壓力大」、「沒藥醫」這幾種說法,而馬歇爾,則顛覆了大家對於胃的觀念。其實早在馬歇爾之前,就有許多科學家在人和動物的胃部切片中,看到這種「好像細菌的東西」,但不敢確定,因為胃酸是強酸,細菌不易存活,而且這種「好像細菌的東西」,也無法在實驗室中培養出來,因此很多人都不了了之。
  貝利‧馬歇爾也和之前的科學家一樣,也看到了這種「好像細菌的東西」,但他不像之前的科學家,他相信了自己的眼睛。
  當他要發表假說時,病理學界的權威巴默說他在許多胃黏膜切片中,都沒有看到細菌,並認為以前的人看到的細菌,應該是切片被污染的結果,並否定了他的假說,而他還是相信了自己的眼睛,並進行培養細菌的計畫。馬歇爾最初半年的37次培養都失敗了,因為他按照一般細菌的培養方式,在48小時後觀察培養皿,如果沒有發現菌落,就重新來過;而就在第38次培養,在放入胃黏膜切片後,就休假去了,而時間到了技術人員忘了來收走,沒有注意馬歇爾的培養皿,於是培養皿就被一直放著。等到技術人員想起時,發現菌落已經長出來了,原來是因為需要3~4天時間才能培養出來。
  但根據「柯霍氏法則」,必須將微生物注入健康實驗動物體內,並讓實驗動物產生相同的疾病,而他試過的動物通通不行,於是他就將含了幽門螺旋桿菌的飲料一飲而盡,果然引起了胃潰瘍,而後也利用抗生素治好了。
  他發現了幽門螺旋桿菌,雖然沒人支持他的發現,但他還是相信自己的眼睛,並成功的培養出來:這告訴我們世界上有許多種人,而有人遇到挫折或失敗,就覺得丟臉和失望,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但有人卻是讓自己更有決心,試著去找證據,證明別人是錯的,而馬歇爾就是後者,所以我們要效法馬歇爾那部位困難的精神。(但千萬不要和他一樣傻傻的把細菌喝下去呀,一個不好會鬧出人命的。)

------------------我是分隔線-------------------

柯霍氏法則:

1.在病株罹病部位經常可以發現可能的病原體,但不能在健康個體中找到。
2.病原菌可被分離並在培養基中進行培養,並記錄各項特徵。
3.純粹培養的病原菌應該接種至與病株相同品種的健康植株,並產生與病株相同的病徵。
4.從接種的病株上以相同的分離方法應能再分離出病原,且其特徵與由原病株分離者應完全相同。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F%AF%E9%9C%8D%E6%B0%8F%E6%B3%95%E5%89%87  維基百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