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

化學元素講座心得

十二月十二日星期一的下午第七、八、九節課,學校請到了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的江慧真教授,來替我們介紹元素,題目是「漫談週期表——科學講座之化學元素」,我們提到了大爆炸,什麼是大爆炸呢?
大爆炸(大霹靂)理論(Big Bang)是天體物理學關於宇宙起源的理論。根據大霹靂理論,宇宙是在大約140億年前由一個密度極大且溫度極高的狀態演變而來的。我們也也提到了原子核和電子,原子核中如果多了中子,就會出現同位素,像是氫、氘和氚、碳13和碳14等,接著教授開始介紹整場講座的重點:「元素週期表」及元素。教授給我們看了各種不同的元素週期表,有將真的元素放在上面的週期表,也有用字直接寫在上面,與現在的週期表差不多,元素週期表也並不是亂數排列而成的,是有按照電子和活性下去排的,我們也有提到原子說,原子說是道爾吞提出的,有:
1. 一切物質都是由稱為原子的微小粒子所組成,這種粒子不能再分割。
2. 相同元素的原子,其原子質量與原子大小均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其原子質量與原子大小均不同。
3. .化合物是由不同種類的原子以固定的比例組成的。
4. 所謂化學反應,是原子間以新的方式重新結合成另一種物質,在反應的過程中,原子不會改變它的質量或特性,也不會產生新的原子,或使任何一個原子消失。
5. 如果兩種元素只能組成一種已知化合物,則此化合物一定各含有此二元素之一個原子。
這次的演講,教授十分投入,講到了六點多才結束,希望下一次還可以聽她把演講內容講完。

2011年12月25日 星期日

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化學元素講座心得

十二月十二日星期一的下午第七、八、九節課,學校請到了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的江慧真教授,來替我們介紹元素週期表。
這位演講的教授與眾不同:第一、這位教授是一位女教授,前幾次的演講,演講教授都是男教授,這位是第一位為我們演講的女教授。第二、教授是前幾屆某一位資優班學長的母親,對於資優班的資優教育不陌生。第三、以一句耳目一新的「下午好」最為演講開頭,因為說「午安」,似乎太晚了;說「晚安」,又感覺早了些,非常清新。我們的演講就在這種清新的感覺中開始。
教授的演講「漫談週期表——科學講座之化學元素」分為五個部份來向我們解說:一、元素生成,二、原子結構,三、週期表的歷史,四、各式各樣的週期表,五、週期表的元素。講到元素,原子怎能不參一腳呢?原子就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這個概念最先是由古希臘人所提出。而原子的誕生是宇宙大霹靂,是一百多億年前,科學家推論出的事情。時間是零秒時:大爆炸;四秒:質子、中子和電子產生;三分鐘:原子核產生了!一百萬年時溫度在3000K(3273.5℃),時間在十億年時:星系產生了。我們的太陽系中有一顆太陽,其核心溫度是一千五百萬K,壓力為二萬五千個大氣壓力。電子的質量為9.1049×(10的-28次方)克,電荷為-1個單位;質子的質量是1.6726×(10的-24次方)克,電荷為+1個單位;中子的質量為1.6749×(10的-24次方)克,不帶電;而中性原子的質子和電子數目一樣……學到的東西太多太多了。
到了最後大家都一定知道,教授準備的很多,也演講的很投入,直到晚上六點,賴組長傳紙條了,教授才肯罷休。教授,辛苦您了!

化學元素講座心得

星期一下午有一場有關化學元素的講座,是由江慧真教授所演講的,而她也是一位學長的媽媽喔!這次的講座分為五大類:元素的生成、原子的結構、週期表的歷史、各式週期表及週期表的元素。
宇宙是由100多億年前,在溫度高、密度大、體積小的環境中,霹靂大爆炸後所形成現在這個樣子,而宇宙一開始只有最基本的粒子所組成。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它也是連結微觀世界和巨觀世界的東西。原子中有電子、直子及中子。原子核的直徑大約是10的負15次方公尺,原子的直徑大約是10的負10次方公尺。1897年湯姆森發現了電子、1909年密立坎發現電子電量、1911年拉塞福發現原子核、1919年拉塞福發現質子、1932年查兌克發現中子。元素是由質子數來定義,元素的原子核中的質子數就是元素的原子序,原子序就等於質子數。若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時,則稱為「同位數」。質量數等於質子數加中子數,若質子數相同,質量數不同時,則這2數在週期表占同一位置。元素中原子的平均質量則稱為原子數。1862年法國地質學家把當時的62個元素按照原子量大小排順序,而週期表的發明人則為俄國化學家門得列夫。週期表有千百種的樣子,像有些是用元素的照片,或做成圓筒的樣子,還有一種是以漫畫的方式呈現呢!真是酷斃了!
這次的講座真的讓我學到了很多,而且很充實,教授很認真的為我們演講,真的很謝謝她喔!

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化學元素講座心得

之前,我聽過了許多生物及數學的演講,但這是我頭一次去聽化學的演講,我自己本來就對理化方面還滿有興趣的,也期待這次的演講我可以滿載而歸。一開始教授先講了(大爆炸理論),一個密度極大、體積極小的粒子爆炸成一個非常大的空間叫做宇宙,江教授也說了現在的宇宙依然在擴大,令我感到疑問的是為何例子會突然爆炸?之前我聽許多人說宇宙似乎是沒有底的,但如果就如教授所說的,那宇宙是否是有底呢??
之後,教授將周期表中的許多元素分成許多類,例如:金屬族、非金族及人造元素等....,教授將它們規畫了好多類,像:教授將金屬元素比喻為一個大沙漠,一開始我對各元素的了解只有到基礎而已,而今天教授幫我們做了更深度的解說與介紹,也讓我們看了許多原素的照片,還告訴了我們許多元素會如何反應及適當的保存,原為自己似乎對化學方面已經十分瞭解了但經過了這次的演講才知道我還有許多東西要學,以前背元素、周期表等,我都用死背的,可是經過教授的講解後,才知道有那麼多種方法,所以這次也幫助我找出對化學有了新的研讀技巧。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說他經歷三十八次實驗,靠著堅強的意志力和運氣,終於培養出導致胃潰瘍和十二指腸癌的幽門螺旋桿菌,還把自己當成實驗的動物,經過一段時間,最後得到了諾貝爾獎,而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就是—貝利‧馬歇爾。
以前,醫學界認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癌是因為壓力、抽菸吃太多刺激性食物,造成胃酸過多而侵蝕胃壁,而當馬歇爾找出幽門螺旋桿菌並且證明病因時,大家對胃潰瘍就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了。
年輕的研究者或學生有一大優勢就是「不懂」,像一張白紙,可以很開放地去接受新的事物,而馬歇爾就是利用這個優勢,懂得去接受新事物,並且加以研究,
而取代以前錯誤得說法,令我感到佩服,所以只要去接納新事物,就有可能是美好的機會,而我們只要遇到任何難題,都要設法解決,就有機會讓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識。
「機會是留給不怕挫折的人」,馬歇爾經歷三十八次實驗才培養出幽門螺旋桿菌,但因為他永不放棄,堅持到底,老天爺就用一個巧合,送他一份禮物,就是培養成功,所以我們不能因一時的失敗而沮喪,要繼續努力,有朝一日一定能成功。

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化學元素講座心得

       在12月12日的下午3點至5點40分,是由江慧真教授主講的—化學元素講座。


       教授最先從宇宙生成的「大爆炸理論」說起,即是宇宙由溫度、密度極大,體積極小的粒子爆炸而形成的。問題是最原始的粒子從何而來?到現在我還不知道。接著教授開始說明有關質子、中子、電子的發現者及其體積的大小,我才知道:質子跟中子質量差不多,以及質子質量約是電子的1840倍,所以原子量根本不用算進電子。


       接著教授開始介紹整場講座的重點了—元素週期表元素。教授給我們看了各種不同的元素週期表,有將元素真的放在上面的週期表,也有用字直接寫在上面,與現在的週期表差不多,平凡無奇的週期表。就是因為經過這麼多元素週期表的變化,才得以誕生今日的週期表。有可能哪一天,又有科學家找出新的元素了,那麼週期表又得再進行修正了。而元素週期表也並不是亂數排列而成的,就像是VIIIA族的全部都是惰性氣體、有毒不可「誤食」的VII族以及活性很大的IA族及IIA族,這些元素都是科學家們經過一番努力才找出來的物質。教授也跟我們說元素週期表的排列方式,一開始是依照原子量來排列的,但是似乎因為有點差異(同一族的性質沒對到之類的),到後來才改成用原子序來排列。


       經過教授這一次的演講,讓我更深入的了解有關元素及原子的世界。

化學元素講座心得

元素一直是科學家想要探討的內容,經過漫長的歲月,元素也漸漸發現,也漸漸整理出一些化學的知識,而12月12日江慧真教授,也為我們介紹了一系列的化學知識。

演講一開始,江教授跟我們講解「宇宙的形成」,教授說宇宙是由一個密度極大的火球,經過一瞬間,宇宙膨脹成好幾倍大,這個主題我很感興趣,我便繼續向下聽講。後來教授便切入正題,進入化學元素主題,一開始教授秀出一連串的元素周期表,有圓筒狀,也有利用他們的性質圖片所組成的元素表,接著介紹元素的歷史,從道耳吞的原子說,到莫斯勒根據原子量、原子序所排列而成的元素周期表。有了這些發現、化學基礎,我們才能繼續研究化學,正是牛頓所說的「我能那麼厲害,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為有了基礎,才能更快的學習。最後就是介紹各族的習性,1A族及2A族活性都很大,有些甚至遇水就會燃燒,7A充滿色彩,有紅色、綠色、藍紫色等,8A族則是最沉默的一族,不喜歡跟任何人接觸。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很多,只是因為時間關係,我們只講到一些,但我還是學到了很多,看到教授似乎欲罷不能,還想繼續講,希望以後學校能再邀請江教授為我們演講。

「公告」新竹高中「專題研究」科學研習營實施計畫

活動時間:2012/2/6(一)
地點:新竹高中
報名費用:100元

由於本校只有12個名額
請有意參加的同學於這禮拜三前跟我報名
再由學校決定參加資格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化學元素講座心得

2011/12/12 化學元素演講心得
作者:葉冠廷
從發現化學元素,到有週期表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中途有數十位科學家終生不斷的在研究,不僅只有去發現新的元素,更是努力的去發現每個每個元素的特性,為我們現代的科技發展奠定了重要而穩固的基礎,沒有了他們,現代科技恐怕還停留在發現元素以及特性的時代中。

從1897年J.J.湯姆森發現,1909密立坎發現電子電量,192??年拉塞福先後發現原子核、質子,1932年查兌克發現中子到查門列夫、莫斯勒,根據原子量與原子序定出週期表,這些都是化學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當然,無疑的,我們必定要好好他們的發現。

有了些發現後,在現代我們才能更直接的利用結果在生活中運用、發展,不必重頭再來一遍,讓我們發得更快速。江教授給我們自己許多種形式圖不同的週期表,都非常有趣。雖然現代大部份都用原子序排列的週期表,這些週期表的發明者也費過許多的心思才能完成,也值得我們尊崇。

感謝江教授的演講讓我大開眼界,看了許多特殊的週期表,讓我更認識週期表以及化學史,對化學的了解也增進不少。

化學元素講座心得

星期四的第七節到第九節課,是由江慧真教授主講的—化學元素講座。
教授一開始從大爆炸理論講到地球形成,中間穿插了許多天文學的色彩,接著講到了體積最小且繞著原子轉又是負電的電子、不帶電的中子以及帶正電的質子,並且說明他們的體積和特性等特有的性質。
緊接著就是整場演講最精彩的部份了,教授介紹了許許多多不同的元素週期表,有一一介紹用途的,有捲起來立體的,有圓形的,也有連起來的正方形的,甚至還有把那種元素的圖片顯現出來的呢,不過我還是最喜歡由門得列夫所創造的正統週期表,教授還有在休息時間時給我們聽一首介紹元素的歌呢!
最後就是講到1A族的特性了,教授有講到鈉碰到水會爆炸,我之前有做過這個實驗,真的很奇特,鈉會在水上燃燒且飄移,接著2A族也很好玩,7A族都有毒性很可怕,8A族也就是惰性氣體不喜歡和其他元素結合。
我覺得這場演講真的很好玩,尤其是我最喜歡的化學,雖然教授最後沒有全部講完,不過還是非常謝謝教授,也希望學校以後多辦一些這種講座,以充實一些新知識!

化學元素講座心得

教授一開始就直接切入主題,說地球如何形成,宇宙如何形成,原來, 宇宙
是在一個高壓,高溫的情況行成的,在很大的壓力下,發生大霹靂所行成的。
10的負44次方秒後,暴脹; 10的負34次方秒後,大霹靂;1010次方秒~ 3分鐘後,只有物質的宇宙變形成。
宇宙是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所構成的。是空間和時間的合。宇宙是指我們所存在的一個時空連續系統,包括其間的所有物質、能量和事件。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文子和尸子,提出了宇是空間,宙是時間,合為宇宙。宇宙大約是由4%的普通物質,23%暗物質73%暗能量構成。
接下來,教授就開始講元素了,按照元素順序排列A1,A2……B1,B2,我印象較深刻的是:
1.鈉遇到水>爆炸!
2.氟遇到任何東西都會燒起來
3.石頭是二氧化矽,中間有講到同位素,14,18…
小可氫0,大可Lv292!
雖然教授沒辦法講完全部,但我還是有那麼一些些收穫呢!

p.s. 暗能量(又稱暗能)是一種充溢空間的、增加宇宙膨脹速度的難以察覺的能量形式。暗能量這個名詞是由邁克·透納引進的。
p.s.暗物質又稱為暗質,是指無法通過電磁波的觀測進行研究,也就是不與電磁力產生作用的物質。人們目前只能通過重力產生的效應得知,而且已經發現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質的存在。

化學元素講座心得

12/12星期一下午,我們去新視聽教室聽演講,演講的主題是「漫談元素週期表」。為我們演講的人是一位大學教授─江慧真教授。



教授一開始和我們探討的是「宇宙的形成」,教授所說的所有知識裡,我最感興趣的就是這一個。教授告訴我們:宇宙是由一個溫度極高,密度極大,體積極小的原始火球爆炸後,才會形成的。而且,現在還在持續膨脹中。教授講到這裡,我就不禁冒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疑問:1.那原始的火球又是怎麼形成的?2.宇宙會膨脹到甚麼程度?3.原始的火球又存在在甚麼樣的空間裡?...種種像這樣的問題,不過這些問題似乎都是無解的。



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另一件事,那就是­­─五花八門的元素週期表。教授十分認真,她不知道從哪找來了各式各樣的元素週期表(只有圖片),有原始的,有用圖片表示的,甚至還有圓筒狀的等等令人意想不到的花樣。可惜教授發給我們的,只是一張再普通不過的元素週期表。聽說教授原本要給我們特別一點的,但因為找不到,而只好作罷,真是太可惜了。



教授也為我們講解為何惰性氣體是如此的安定,且不易和其他物質反應,還有ⅠA族的特性,ⅡA族的特性...諸此之類和化學有密切關聯的知識。其中,教授有告訴我們,以往發現中子、質子和原子核的實驗,其實我很佩服那些科學家,因為他們能在未知的情況下做出實驗,並發現新物質。不過這或許都只是巧合吧!說不定,哪天我也會誤打誤撞的就又發現了另一個新的物質呢。



這次的演講內容十分豐富,而且教授也投入到連時間超過了也不知道呢。

化學元素講座心得

12月12日下午,我們在新視聽教室聽了一場有趣的演講─由來自新竹教育大學的洪教授所演講的「化學元素」。

我們首先進入到的主題是「大霹靂」,宇宙約在一百多億年前,由一個溫度極高、密度極大、體積極小的點爆炸膨脹而成。在大霹靂過後的四秒,電子、質子、中子便形成了,原來我們的宇宙是這樣來的啊!

接著,洪教授告訴我們,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而這也是「道耳吞原子說」的其中一部份。而我們所耳熟能詳的電子、質子和中子又是怎麼被發現的呢?它們分別是由湯姆生、拉塞福以及查兌克所發現的。電子帶負電,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因此,當質子與電子數量相同時,為電中性。接下來,我們又對質量數、同位素、原子序等進行了探討,教授有趣的演講令人聽了欲罷不能呢!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元素週期表是由門得列夫所發明的,不過,當然也有以其他形式表現的元素週期表,教授用圖片給我們看其他種類的週期表。雖然這些週期表顏色七彩繽紛,形狀奇特,但我還是覺得原來由門得列夫所發明的週期表比較整齊、乾脆。

接下來輪到各種元素登場了!我們一一探討了活性大的IA及IIA族、全部有毒的鹵素VIIA族以及惰性氣體VIIIA族。元素的世界真是多采多姿啊!

教授有趣的演講讓我對化學元素有了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我很期待教授下一次的演講。

化學元素講座心得

1212日七八年級資優班去新視廳教室聽交通大學江慧真教授主講「科學講座之化學元素」。這個演講內容主要包含了:元素的形成、原子結構、週期表歷史、各式週期表、週期表元素等五大主題。
首先,教授告訴我們: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當教授提到這個時,讓我聯想到正放在手邊的筆記本竟然也是由許許多多的原子所構成呢! 真是不可思議,原子到底是什麼啊?教授說:我們約有90種的元素存在於自然界。所以約有20種元素為人工製造。接下來,教授還告訴我們自然界會存在元素,主要是因為宇宙剛形成時所產生了質子、中子、電子,再進一步產生的物質。那麼質子、中子、電子是何時被發現的呢?原來,它們是在1897年到1932年之間,由英國的湯姆森和查兌克、美國的密立坎分別發現的。接著,教授介紹原子序、同位數、質量數。原子序是原子核中所含的原子數目;兩種原子的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則稱為同位數;而質量數就是質子數和中子數的和。
週期表是由俄國的門得列夫所發明的,他的規則是利用原子量大小順序,但是,他所設計的排列順序並不整齊。後來英國的莫斯勒把週期表改成由原子序排列,因而沿用至今。教授還給我們看各式的週期表,它是利用圖片讓我們更了解各元素的使用時機,例如:用氣球表示等。最後,教授介紹:元素族數就等於其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殼上的電子數,它們的化學反應也類似。例如:I族外層電子殼是1II族外層電子殼是2,以此類推
這次的講座讓我學會了化學元素的基本概念,也對剛開學背的週期表有進一步的認識,原來化學是這樣的有趣。我想,我已開始對它產生強烈的興趣了。

化學元素講座心得

星期一下午,我去聽了一場令我映象深刻的演講。一位教授跟我們談論有趣的化學,因為我個人較偏好化學,所以一直很期待這一課的到來。
這位女教授的出場就令我印象深刻。她跟我們說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下午好,令我感到新鮮不已。開始講課了,教授先從行程宇宙的大霹靂學說開始說起,雖然我知道大霹靂的過程,但是她流暢的用淺顯易懂 的話語跟我們述說。 接下來是漫談週期表了,週期表是個很深奧的東西,依著各樣元素的化學性質將其分類,而且目前還在慢慢增加。教授教我們原子的質子數和原子序是一樣的,也教我們甚麼是同位素,原子的質量是怎麼計算。
輪到了各類元素的登場了!教授先跟我們講各類元素的性質,像是:1A族的元素是鹼金族,那些元素的特性就是活性大,所以必須儲存在石油中。她還教我們怎麼算的各類原子的離子數 ,由2,8,8,18慢慢向外延伸,像惰性氣體最外層8所以很穩定。
最後教授一直在跟我們探討各個族的特性,講到時間都忘了,我雖然有點急,但還是很感謝教授教了我們那麼多知識,讓我對化學有近一步的認識,真是感謝她。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20世紀時,大家都公認說:不可能有任何生物可以生存在具有
強烈腐蝕性的胃酸中,但幾年後這件理論快就被澳洲的醫學家
馬歇爾及華倫給推翻了。
幽門桿菌,一個神奇充滿疑問的細菌,雖然在五十幾年前就有
人發現,但各醫學家都否認它們是一種細菌,因為大家認為,
以理論上來說沒有任何生物可以生存在胃酸中,連病理學界的
權威-巴默都說覺得這些幽門桿菌都只是胃黏膜的細菌,儘管
赫赫有民的定理學家都這樣說了,但馬歇爾及滑輪不願向他屈
服,最後他們成功的証明出了幽門桿菌。
他們成功地找出幽門桿菌,是因為他們擁有同樣堅強,不向
失敗屈服的信念,像馬歇爾也是經過了37次失敗才會有這樣的
成果,也許失敗並不是壞事,它使他們發現了錯誤,使他們知
道要改變其他實驗方法,如:愛迪生有事是過了上百萬種化學
元素,及不停的改良製作的方法,才成功製作出了燈泡,他不
是贏在他比別人聰明許多,而是贏在他抱持著堅強的信念,不
會因為挫折而倒下的信念,才有這樣的成就。
當別人說你錯、你不對時,你要想辦法去證明說你是對的,
不要因為一些小小的苛責而打擊你的性心,成功是留給堅持的
人,馬歇爾也是受到了許多打擊,但他為何可以站起來?但他為
何可以努力不懈?他為何不會倒下?全在於他那堅強的態度。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科學人–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閱讀心得報告

作者:718 11 葉冠廷

從小,我們就被教導要有「科學家精神」,這句話,似乎小一生都會講,但世上能將此句百分之百發揮的人,卻不到百分之三。

而馬歇爾,就屬於「百分之三」的這種人,他發現了幽螺旋桿菌,路程可算是比其它人還艱辛許多,除了當時全球科學家對於此菌認為不可能存在外,還得面對當時病理學界的權威巴默之文章,加上這種菌似乎在人體才會產生作用,但這樣一路走來,他埋怨了什麼?從不喊苦,努力去發現別人口中的「不可能」,這種精神實值得人敬佩,亦然,也成了我人生最大的學習目標者之一。

另有一項值得我讚許的是,他為了未來世人健康所著想而喝下此菌來證明此菌對人會產生胃潰瘍,而得以將此菌治療方式,發表至全世界。喝下細菌,並不是世人都敢作的事,但他毫不躊躇一把喝下去,壯舉可稱上功不可沒。

成功是留給不斷失敗而不斷站起的人實驗、培養37次失敗,我相信對馬歇爾不算什麼,只要為了的世上的十二指腸、胃潰瘍的病患,他願意努力下去,不屈不撓,這才是我們該學的地方,以及那不斷從失敗中站起的精神成了我們成長指標。從此也看出,人只要肯努力,沒有事是不可能成功的,相信自己,築夢踏實,一定有成功的一天。

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馬歇爾和華倫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會導致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獎,台大醫院舉行的研討會邀請到馬歇爾先生來訪。
1979年,當時華倫在一份胃黏膜切片上發現許多「好像細菌」的東西,後來華倫又發現在胃炎的病人胃裡比較容易發現這種東西。經過討論,他們認為這種細菌有可能是曲狀桿菌的一種,所以他們將胃黏膜切片放入培養皿培養上面的細菌;起初37次都失敗,第38次終於成功了!因為馬歇爾放完胃黏膜就休假去了,當他假期結束,回到實驗室,沒想到菌落長出來了!馬歇爾給小豬注入幽門螺旋桿菌,小豬卻不會罹患胃潰瘍,於是馬歇爾決定用自己充當實驗品,親自喝下幽門桿菌,五、六天後他也得到了胃潰瘍。
馬歇爾先生的意力值得我們佩服,他完成了實驗,甚至「犧牲小我,完成大我」,希望我們也能學習馬歇爾先生的精神,完成夢想!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最令我佩服這位諾貝爾獎得主的是,在不斷的失敗與外界的批評中,他還是證明了自己是正確的,別人是錯誤的,此種努力不懈的精神令人敬佩也值得學習。

國父革命11次才成功,而馬歇爾先生更了不起,試驗了38次才成功培育出幽門螺旋桿菌,培育出後更以身試菌來取得同事的信任,實在令我不禁大感佩服,也一看再看他的事蹟,一字一句的仔細閱讀,希望可以學習到他的實驗精神。這令我想說:「運動家精神是:『勝不驕敗不餒』,但是還有科學家精神:『成不驕敗不棄』。」成功了絕不驕傲;失敗了永不放棄,這才是真正厲害的科學家。

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要在不疑處有疑,採取批判式思考,才能創新或更正原本不正確的問題。就如馬歇爾先生所做的事一般,證明他所看到的並不服從於權威,如果是一般人,聽到領域中的權威對你說:「你所做的都是錯誤的。」大概就放棄原本可能正確的東西了,也就不會發現新奇的事物,所以要挑戰權威,用正確的方法證明你的所見所聞與假設

現在也還是有許多科學家仍在研究幽門螺旋桿菌,想造福人群,想要利用牠來作治病或做為疫苗等事,如果成功了,以後就不用靠打針來注射疫苗,只要吃顆藥就好了,多便利,也節省了不少社會資源。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2005年的諾貝爾獎得主之一的貝利馬歇爾因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會導致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而和華倫共同獲獎,在他們發現幽門螺旋桿菌之前,醫學界一直認為導致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原因是因為壓力過大,抽菸,吃刺激性食物和遺傳,造成胃酸過多而侵蝕胃壁,治療方法就是透過心理醫師來減輕壓力並給予制酸劑,但卻無法完全治癒胃潰瘍,患者總在一段時間過後又復發。
華倫在1979年時,在一份胃黏膜切片上看到一條很像細菌的藍線,並發現這種藍線容易在患有胃炎的病人的胃裡找到,不過他的同事都不相信在胃酸這麼強的環境中還會有細菌的存在,但雖然所有人都反對這個說法,但他並沒有放棄,仍然抱持著研究的精神,想認明自己沒有做錯,甚至當馬歇爾問他有什麼題目能做時,告訴他自己的發現,因而造就了一代偉人。
「機會是留給不怕挫折的人」
華倫,馬歇爾和微生物學者古德溫討論後認為這種細菌可能是曲狀桿菌的一種,所以用微嗜氧(5%的氧氣)的方法培育,後來證實他的培育法是正確的,因為幽門螺旋桿菌在無氧環境或普通大氣中均無法生存。但馬歇爾在培育過程中使用的是一般的培養方式,48小時候觀察培養皿,但都沒有發現菌落的出現,直到第38次才「意外」的成功。
雖然證明了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但還是有一個疑問:到底是細菌造成潰瘍;還是細菌根本無害,而是以罹患潰瘍的人體消化道內,比較容易讓這種細菌生存?因此他必須透過科霍式法則來證實幽門螺旋桿菌的致病性。
「用自己當實驗品」
馬歇爾起初勢力用小豬來作實驗,但卻得不到效果,所以他決定喝下幽門螺旋桿菌,用自己充當實驗動物。這個實驗雖然危險,但他也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答案和胃潰瘍,真不知道他這時的心情到底是開心還是難過?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里‧馬歇爾

馬歇爾和華倫在2005年因為發現了幽門螺旋桿菌會導致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生醫獎,並打破了長久以來醫學界所主張的「胃裡不會有細菌」,因為胃酸的pH值是1~2,細菌不易存活,再加上此種細菌當時無法培育出來,因此認定胃裡不會有細菌。但馬歇爾和華倫相信自己的眼光,堅信他所看到的是細菌,並認為此細菌會造成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因而開始一連串的試驗。經歷了37次的試驗後〈國父革命也才11次的說,這也太多次了吧!!〉,第38次,在無意之中竟把幽門螺旋桿菌培育出來了!但他們的研究結果並不受到澳洲胃腸病學會的肯定,反遭唾棄且不讓他們發表論文,不過這並沒有打擊到他們的信心,轉而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發表會發表,立刻驚動全世界,但也受到懷疑,他們經過一番努力後,終於獲得認同。此時衍生出了一個問題:幽門螺旋桿菌到底與潰瘍有無關連?由於要符合柯霍氏法則,馬歇爾先以豬做實驗,發現沒有罹患潰瘍。因此他推論:可能只有人才會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造成的潰瘍〉。此時他以人體實驗結果研判出抗生素可殺死幽門螺旋桿菌,因此他決定以自己做實驗!〈真是有夠大膽的!〉結果真的得了潰瘍,還好後來有治好〈吁~嚇死我了〉,並成功的使學術界認定他和華生是對的。馬歇爾努力不懈的精神,以及他自己喝下細菌使自己得了潰瘍來證明自己是對的,他的「實事求是」,值得我們敬佩與學習。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以身試菌的先行--貝利.馬歇爾
「你知道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病原因是什麼嗎?」「我當然知道啦!2005諾貝爾生醫獎的得主--貝利.馬歇爾就是研究這個的!」
貝利.馬歇爾,因從小受當護士的媽媽影響,所以對生物學和解剖學頗有行趣,再加上華倫--他的恩師的建議,讓他決定要研究引發胃潰瘍等疾病的細菌。他按照曲狀桿菌的培養方法(%的氧氣),再加上三、四天的時間,成功的培養出這種細菌--幽門螺旋桿菌。他認為自己能成功的方法就是:不懂。因為不懂,才能吸收各種知識;因為不懂,也就不會被「知識的成見--胃內不可能有細菌生存」侷限住。
他將這個發現寫在論文準備發表,不料六十七件論文中,有十一件都被退回來了。但是他相當樂觀,他知道自己不能一蹶不振,而是要用自己的實力證明別人是錯的!於是他繼續專研,最後證實了此細菌的存在,只是同時又出現另一個問題﹕是否的確為此細菌產生那些疾病。於是他決定用柯霍氏法則證明自己是對的。有一次,為了證明在體外培養的幽門螺旋桿菌注射入實驗品內可再次發病,因為動物實驗皆失敗,所以他將自己成為實驗品,把此細菌注入體內。雖然感染後不但嘔吐得相當悽慘,但幸好痊癒了;而他也證實了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病原因就是幽門螺旋桿菌!
為了讓大眾信任他,他又發表了一篇論文;眾人為了證明他是錯的,所以紛紛做了實驗,但實驗結果卻指出馬歇爾是對的,於是人們逐漸接受了他的理論。馬歇爾把自己的經驗告訴他人:研究的假設很重要,要提出有辦法證明對或錯的假設;倘若要發表論文,要寫品質好的,而非數量多就好。
我覺得馬歇爾先生很偉大,因為他找出了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主因。不過我相信這一切絕非偶然,從他的話語中可發現他擁有很好的心態,如遇挫折的想法、做實驗的精神等,可視為科學家的典範,值得我們學習。我認為:做一個研究,不管結果好不好,心態最重要,而我也要把馬歇爾當作目標,當個好好的科學家!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貝利˙馬歇爾不僅是一位發現了胃幽門螺旋桿菌的諾貝爾獎得主,最主要的是:他還敢以身試菌。
以前醫學界一直認為胃裡由於存在於強酸的環境下,不可能會有細菌存在,所以對胃潰瘍的解釋:壓力過大、抽菸、吃對自己有刺激的食物,但馬歇爾發現了胃裡有長的像細菌的東西,不怕強酸,之後雖然有曾被醫學界的人否認,但他卻因此更積極想要證明自己的正確。經過了37次的實驗,雖然都失敗,但他的精神卻屹立不搖,沒有想要放棄的心念,終於在第38次的實驗下證明了,但之前實驗的失敗,他萬萬沒想到竟然是時間太短,還來不急使這種細菌孳生。
『科學進步的最大阻礙不是無知,而是「似是而非」的知識』,對於這一句話,我加以認同,因為,無知還好,可以很快的接受新的事物,「似是而非」是真的很可怕的,可能導致你把對的東西認成錯的,也會干擾到自我的思考,因為跟以前所認知的不同,而這也告訴了我們,在求於知識前,要先確認這項知識的正確性。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幽門螺旋桿菌,還蠻可愛的啊!)
華倫和馬歇爾於2005因為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會導致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而獲得諾貝爾獎,國父革命11次才成功,但是馬歇爾更有毅力!培養37次都失敗了,但他還是持續的培養他的細菌。
其實以前就有其他科學家也有發現這種細菌,但是他們都無法在實驗室中培養出這種細菌,而且因為胃酸是強酸,細菌不易存活,因此有許多科學家是不接受胃裡面是有細菌的。幽門螺旋桿菌需要模擬胃的環境3~4天時間才能培養出來。根據「柯霍氏法則」,必須將微生物注只有入健康實驗動物體內,並讓實驗動物產生相同的疾病,而馬歇爾的實驗都失敗,所以他就想:是不是它只有對人類有反應,所以馬歇爾竟然把它喝下去!
最後,馬歇爾果然得 了胃潰瘍,但也發現人類得胃潰瘍的原因是因為幽門螺旋桿菌,不是壓力、吸菸、喝酒、熬夜的關係。馬歇爾雖然發現了得胃潰瘍的原因,但是把自己當作實驗品也太不愛惜身體了吧?

科學進步的最大阻礙不是無知,而是「似是而非」的知識!學生或是年輕學者對一些東西不懂,有時反而是一種優勢,因為可以用較開放的心胸,接受「專家」認為不可能的事。所以我們要趁現在多學一些東西!搞不好下一個諾貝爾獎就是我們!!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胃,是一個安靜的器官,它平常都是默默的工作,讓我們常忽視它的存在,但只要一有任何警訊,其實就已經生病得很嚴重了。可是胃這種器官是不用內視鏡就很難仔細觀察到內部構造與病情的發展,因此想要治療或是研究它時,相對的就比較困難。雖然如此,貝利醫生卻選擇了它為研究的對象,還提出了驚人的結論─胃潰瘍是病毒所造成的。當他在醫學界被大老們反駁胃裡面不可能有細菌的看法之後,他仍然還是堅持自己的看法,進而以行動力佐證自己的論點。
了解胃潰瘍的發生原因並不是個容易的實驗,在屢次失敗之後,貝利醫生為了要證實自己的實驗結果是正確的,冒著風險吃下胃幽門螺旋桿菌,希望能印證相關論點,使大家瞭解胃潰瘍發病的原因,幸好最後使用抗生素治癒病症。對於貝利醫生這樣做我覺得其實並不妥,因為人的生命只有一回,而且人的責任也不僅僅只有工作而已,實驗對身體所造成的影響是難以預測,可以做進一步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與思考再施行,不過,我對於貝利醫生「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還是頗為敬佩。
此外,關於胃幽門螺旋桿菌的相關知識,文章中有另闢一個區塊介紹它,讓我對胃幽門螺旋桿菌有更深的了解,不過在治療方法上仍具爭議。再說,從這篇文章在段落處直接引述採訪貝利醫生的片段,他生動誠懇地對答,深深的表現出一個科學人的用心與努力。希望我以後也能成為像他一樣偉大的醫生。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華倫與馬歇爾因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會胃潰瘍,而獲得諾貝爾生醫獎,由於她們的發現,改變了治療胃潰瘍的方法,目前治療的方式是服用抗生素和制酸劑,用制酸劑的原因是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感受到外界酸性降低,就會進入生長期,此時對抗生素最敏感,最容易被殺死,而且制酸劑還有穩定抗生素免於被胃酸分解的好處。這些發現造福了許多胃潰瘍的病人。
馬歇爾受邀來台演講,訴說他發現幽門螺旋桿菌的研究過程,在他擔任胃腸科住院醫生時,華倫就告訴他自己的發現,在胃癌病人的胃裡特別容易找到好像細菌的東西,當時同事都不相信胃裡有細菌存活,馬歇爾初步研究後,認同華倫的發現,於是他們將胃黏膜切片放入培養皿中,用微嗜氧的方法培養,最初的三十七次培養都失敗,而在第三十八次培養時,因為他去休假,沒有人注意他的培養皿,結果發現菌落三到四天以上才能培養出來,為了證實幽門螺旋桿菌和胃潰瘍的關連,必須符合柯霍式法則,為了證實體外培養數代的微生物注入健康動物體內,會使動物產生相同疾病,他拿自己當做實驗品,親自喝下菌來做實驗,用內視鏡觀察,發現胃中真的有幽門螺旋桿菌且產生胃潰瘍症狀。
馬歇爾不怕挫折的精神,別人愈是不認同他的發現,他愈要證明別人是錯的,去找更多證據去證明自己是對的,他認為論文的品質非常重要,要重質不重量,做研究一定要提出好的假設,能有辦法證明是對或錯,我們要學習他的研究精神。

化學元素講座心得

上周三,七、八年級資優班去新視廳教室聽交通大學江慧真教授主講「科學講座之化學元素」(元素的形成、原子結構、週期表歷史、各式週期表、週期表元素)。
我對於宇宙的方面感到特別有興趣,因為宇宙是由一個密度無限大的點爆發行成的,但在那之前,那個點怎麼形成的?我也很驚訝在剛形成時,是那麼的炙熱,約有3000K,會熱死人的!而且一個原子只有那一咪咪重量,根本沒有感覺。
前人發現後,現在我們便能利用它們所留下來的智慧,再去發掘更多東西,使人類的科技更上一層樓,無疑有他的,能有這些成果都要歸功於前人,沒有他們當時的發現,我們現在也不會發展、進步的如此迅速。
聽完演講後,我對化學有了興趣,也對教授那持續講到六點的精神感到佩服,希望下次還可以聽到教授的演講。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今天我看了老師發給我的一篇文章,內容是在講馬歇爾和他的老師—華倫,因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會導致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因而成為第一個能醫好的醫生,而共同獲得了2005年諾貝爾生醫獎。
原本醫學界都認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瘍的發生原因是壓力、抽煙和吃刺激性食物,造成胃酸過多而侵蝕胃壁,但患者總再一段時間後又再度復發,直到馬歇爾有一次再照顧一個位不舒服的病人,他在那位病人的胃裡發現了「好像細菌的東西」,經過馬歇爾、華倫與微生物學者古德溫討論之後,三人一致認為是「曲狀螺旋桿菌」,因而展開了他的細菌培養實驗。於是,他先試用小豬作實驗,但是小豬不會罹患胃潰瘍,所以他為了證明真的是「曲狀螺旋桿菌」而導致胃潰瘍,而用自己當實驗品,親自把細菌喝下肚,真是有過人的膽識,最後美國的國家衛生研究院終於承認他的說法,也讓他努力這麼久的事終於有了一點成績。
我最佩服馬歇爾先生的是他被醫學界的權威批評,不但沒有馬上接受,還想試著去找出證據,證明「錯的是你,不是我!」而貝利.馬歇爾曾說過的一句名言「年輕的研究學者或學生有一大優勢,就是「不懂」,像一張白紙,可以很開放得去接受新的東西。」這是我們現在可以做的事,應該多去看一些新知識,不要浪費了我們現在的優勢。
看完這篇文章,我覺得成功並不是偶然的,馬歇爾努力堅持了這麼久,才終於成功了,我們如果努力,一定也可以成功的!

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口口要讓科學進步,已知的「成見」往往是個大敵。年輕的學者們往往有著最巨大的創造力,因為他們還是一張空白的「紙」,可以輕易劃上任何知識,甚至是那些老手們認為不可能的知識。年輕學者們這樣的「特性」,造就出了這樣一個偉人:貝利‧馬歇爾。

口口
以往的學者們,都同意一件事:胃中不可能有細菌生存。他們是如此的確定,還把它打在了教科書上,讓接下來的學生也都這麼相信著。而那些胃潰瘍的患者們呢?醫生們只好告訴他們應該要減輕壓力、戒菸、多運動、少喝酒、不熬夜等等:因為他們心裡很清楚,胃酸的環境下怎麼會有細菌呢?!

口口直到馬歇爾在顯微鏡底下發現了「疑似細菌的東西」。當然,以往肯定有一拖拉庫的人也發現了這個現象,但不同的是,馬歇爾選擇相信。他興致勃勃的發表了這項成果,結果...當然是吃了閉門羹!因為研討會的那群委員們,也都肯定胃酸的環境下不會有細菌。但是他仍不放棄,跑去比利時發表,引起軒然大波...以及接踵而來的質疑。因為世上所有的教科書都說:胃酸下不會有細菌。

口口
此刻,馬歇爾要證明此細菌(幽門螺旋桿菌)的致病性,必須符合「柯霍氏法則」:
1.每個染病個體中皆能分離出此微生物
2.該微生物自個體分離出後,能人為體外培養,並繁殖好幾代
3.將此微生物注入未染病實驗個體中,會使該實驗個體染病
4.在該實驗個體中,又可分離出此微生物

口口他已經達成了1.2,而沒有一個人願意為3犧牲自己,於是他便自願把一整杯幽門螺旋桿菌飲下肚,果然引起了胃潰瘍,這時他肯定是越痛越開心。而在4達成後,醫學界不得不接受這項事實:幽門螺旋桿菌可以在胃酸的環境下生存。

口口我欣賞他的勇氣和他實事求是的精神。在全世界所有人都在反對你的時候,他仍然對他的成果堅信不移,以為「眾人皆濁我獨清」,可以做到這樣理念的人,把整顆地球翻過來恐怕也屈指可數。而他竟然敢把一整杯幽門螺旋桿菌喝下去,重點是他還知道自己會染上胃潰瘍,這已經不是自找麻煩,而是「實事求是」的極致:以上,可謂偉人也矣。

-------------------------------------------------------------------------------
這張是譬喻法疑似使用過度的圖片 如有違反各項規定立即撤除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星期四的專研課,我們上了「有關消化道的十二個問題」,其中上到貝利‧馬歇爾──一名發現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是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他也因此獲得了2005年的諾貝爾獎。
  在一開始大家還認為胃中不可能有細菌時,患有胃潰瘍的病患求診時,同常都只能得到「壓力大」、「沒藥醫」這幾種說法,而馬歇爾,則顛覆了大家對於胃的觀念。其實早在馬歇爾之前,就有許多科學家在人和動物的胃部切片中,看到這種「好像細菌的東西」,但不敢確定,因為胃酸是強酸,細菌不易存活,而且這種「好像細菌的東西」,也無法在實驗室中培養出來,因此很多人都不了了之。
  貝利‧馬歇爾也和之前的科學家一樣,也看到了這種「好像細菌的東西」,但他不像之前的科學家,他相信了自己的眼睛。
  當他要發表假說時,病理學界的權威巴默說他在許多胃黏膜切片中,都沒有看到細菌,並認為以前的人看到的細菌,應該是切片被污染的結果,並否定了他的假說,而他還是相信了自己的眼睛,並進行培養細菌的計畫。馬歇爾最初半年的37次培養都失敗了,因為他按照一般細菌的培養方式,在48小時後觀察培養皿,如果沒有發現菌落,就重新來過;而就在第38次培養,在放入胃黏膜切片後,就休假去了,而時間到了技術人員忘了來收走,沒有注意馬歇爾的培養皿,於是培養皿就被一直放著。等到技術人員想起時,發現菌落已經長出來了,原來是因為需要3~4天時間才能培養出來。
  但根據「柯霍氏法則」,必須將微生物注入健康實驗動物體內,並讓實驗動物產生相同的疾病,而他試過的動物通通不行,於是他就將含了幽門螺旋桿菌的飲料一飲而盡,果然引起了胃潰瘍,而後也利用抗生素治好了。
  他發現了幽門螺旋桿菌,雖然沒人支持他的發現,但他還是相信自己的眼睛,並成功的培養出來:這告訴我們世界上有許多種人,而有人遇到挫折或失敗,就覺得丟臉和失望,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但有人卻是讓自己更有決心,試著去找證據,證明別人是錯的,而馬歇爾就是後者,所以我們要效法馬歇爾那部位困難的精神。(但千萬不要和他一樣傻傻的把細菌喝下去呀,一個不好會鬧出人命的。)

------------------我是分隔線-------------------

柯霍氏法則:

1.在病株罹病部位經常可以發現可能的病原體,但不能在健康個體中找到。
2.病原菌可被分離並在培養基中進行培養,並記錄各項特徵。
3.純粹培養的病原菌應該接種至與病株相同品種的健康植株,並產生與病株相同的病徵。
4.從接種的病株上以相同的分離方法應能再分離出病原,且其特徵與由原病株分離者應完全相同。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F%AF%E9%9C%8D%E6%B0%8F%E6%B3%95%E5%89%87  維基百科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在華倫和馬歇爾發現幽門螺旋桿菌之前,很多人得了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但始終找不到原因。但自從貝利.馬歇爾發表得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實驗論文後,不僅得到了大家的認同,解除了醫學界的困惑,也因此得到了200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我很佩服貝利.馬歇爾的態度,為了符合柯霍氏法則而把幽門螺旋桿菌吞下肚!這個實驗並非一次就得到結果,整個驗證過程中,經過了很多次失敗,最後才終於成功了!這正是「失敗為成功之母」的好例子!原本大家對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原因就像一張白紙,什麼也不知道,而馬歇爾實驗過程中經歷的所有失敗,就像畫圖時一筆筆畫錯的線條,經過不斷的修改,終於修出一張完美的圖畫。
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即使有錯誤發生,只要經過不斷的修正,最終一定會達成自己學習的目標。有位歷史學家曾經說過:「學習的障礙不是無知,而是對知識的成見。」很多人常會因為相信所有的知識都是對的,所以才會發生學習障礙,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師會常常要求我們驗證,追根究底,確認這個知識是正確的原因,不要讓「所有知識都是正確的」這句話成為阻礙你繼續學習前進的絆腳石。
馬歇爾也曾經說過:「做研究一定要提出好的假設,一定要發表品質好的論文。」如果馬歇爾一開始就沒有提出好的假設,我們可能到現在還不知道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發生的原因呢!做任何的科展也是如此,應該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盡自己的全力,達到自己最好的表現,希望自己以後也能更上一層樓!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馬歇爾發現人類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炎、胃潰瘍有關時,僅是住院醫師,通常醫界認為主治醫師才能獨當一面,但他相信自己在胃潰瘍出血患者胃部看到幽門螺旋桿菌,年輕的他為了證明細菌引發胃潰瘍的理論,甚至喝下幽門螺旋桿菌培養液,成為胃潰瘍患者。

馬歇爾和華倫在1982年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才是造成胃潰瘍病因,而非過去熟知的壓力或生活不正常等因素。他們顛覆傳統的發現,讓消化系統潰瘍等疾病從不可能治癒的難纏慢性病,,變成一個可用抗生素及其他藥品即可在短期內治癒的疾病。學院說:「華倫從組織切片檢查發現,約五成患者胃部下部有小而彎曲的細菌。他觀察發現,在細菌附近的胃黏膜總有發炎的跡象。」馬歇爾對華倫的發現十分感興趣,於是兩人攜手對100名患者的組織切片展開研究。

嘗試數次後,馬歇爾從若干組織切片成功培養出前所未知的菌株,後來稱為幽門桿菌。兩人一起發現幾乎每一個胃炎、十二指腸潰瘍、或胃潰瘍的患者體內都有這種細菌。基於這項發現,他們建議把幽門桿菌納入這些病的病原學。兩人以纖維胃鏡等普遍的技術協助判斷幽門桿菌是否造成許多胃潰瘍的原因。

馬歇爾與華倫的先驅性研究,使潰瘍不再是一種經常使人痛苦不堪的慢性病,而成為一可以用抗生素和胃酸抑制劑在短期內治癒的疾病,馬歇爾以身試菌的精神令人敬佩,希望我也可以如此!!


「公告」本次段考多位同學進步,保持下去!

第二次段考有許多同學都有很大的進步!非常棒!請保持下去!

姓名        進步%
                                
何達睿    97.7%
江柏儒    96.6%
陳守望    77.5%
陳景恆    74%
李孟熹    73.3%
詹振宏    72.5%
詹凱淇    60%
郭宇軒    57.1%
張世穎    44%
林詠昕    43.2%
張緯浩    40.6%
王力淇    24.3%
陳奕翔    15.3%
官振新    14.3%
黃彥融    12.3%
吳佩乙    1.6%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星期五的專研,生物老師向我們介紹了二○○五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貝利馬歇爾。介紹這個人,老師一定有她的原因,老師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他堅忍不拔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意志。

同為二○○五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的華倫,一九七九年就已經在胃潰瘍患者的胃黏膜切片看到「好像細菌的東西構成」的藍線,但他的同事們完全不相信在胃酸中會有細菌的生存,雖然當時病理學的權威巴默已經否定了這個想法,但華倫寧願相信自己的眼睛,並在一九八一年向同為醫師的馬歇爾分享了「胃中有細菌」的想法,馬歇爾在初步的研究後認同了華倫的發現。

在之後的第卅八次實驗,證明了細菌﹝後命名為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但對於它與胃潰瘍的關係還不清楚,必須符合科霍氏法則才能證明幽門螺旋桿菌的致病性,而馬歇爾自願當健康的實驗體,雖然過程中他受了幽門螺旋桿菌的折磨與攻擊,很幸運的,他的病後來完全治好了。

馬歇爾的研究過程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含有作用力很強的尿素,對尿素具有很強的分解能力,可以將胃中的尿素分解為氨和二氧化碳,獲得生存所需的能量,而且氣態氨極容易與水化合成鹼性的氫氧化胺, 中和部分胃酸以保護菌體。自古以來,幽門螺旋桿菌就是利用這樣的微妙代謝結果,矇騙了許多微生物學家和病理學家,安穩地存活在極酸的胃黏膜中。

突破傳統思維、挑戰權威人士的共識,不屈不饒的奮鬥,終於獲得肯定【胃中的幽門螺旋桿菌是胃潰瘍的主要原因】的想法,而打破了傳統認為【胃中含有強酸,不可能有細菌作祟;胃潰瘍是生活壓力與生活方式所造成】的鐵律。這精神就是老師希望我們學習的!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星期五的生物專研,老師給我們一篇文章,那就是有關第8和第9位諾貝爾生醫獎的得主—馬歇爾與海倫這二位師生。
馬歇爾和華倫二位都是諾貝爾生醫獎得主,而海倫是馬歇爾的老師,他們二個在大部分的人不認同的情況下,發現在胃黏膜切片上有「類似細菌」的東西,但是之前的科學家都無法培育出這種細菌,但是他們二個不認同別人的批評,所以決定要試試看,他們決定要以曲狀桿菌來培養看看,但是馬歇爾用一般的方式培養,培養的37次卻還沒成功,卻在一次的「意外」中,將它培養了3~4天,卻成功了!真是辛苦呀!比國父革命11次還辛苦,他永不放棄的精神是值得的。
但是他為了要找實驗品還吃了不少苦頭呢,起初,他拿豬來當實驗品,卻沒有罹患胃潰瘍,但是為了符合「柯霍氏法則」,他以身試菌,做好了準備,決定拿自己當實驗品,喝下幽門螺旋桿菌,事後也確實得病了,不過他的妻子也很關心他,得知他得病後,被下令將病醫好,而他也很幸運的將病治好了。
馬歇爾的精神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雖然大家都不認同你,只要你堅持下去你的想法,相信有一天,大家就會發現錯的是他,不是你! 而機會真的是留給不怕挫折的人,因為當大家的因為挫折而放棄時,只剩下你還在試,那個機會當然就是留給你的囉!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129號星期五的專研課,老師發給我們一份文章,這篇文章的主角是貝利.馬歇爾。馬歇爾和他的老師—華倫,因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會導致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而共同獲得了2005年諾貝爾生醫獎。

        馬歇爾當時照顧一個胃不舒服的病人,他在那位病人的胃裡發現了「好像細菌的東西」,雖然有很多同事表示反對,但他卻是試著找出證據來證明「錯的是你,而不是我」。所以,他將胃黏膜放入培養皿中培養2天,雖然他最初37次的培養都失敗了,但是他不放棄。果然,「機會是留給不怕挫折的人」,1982年的復活節前夕,他進行第38次的培養,之後便休假去了,等到休假之後,這才發現菌落長出來了! 但是這時的他還沒符合科霍氏法則中的「將體外培養出的微生物注入動物體內,能使該動物產生相同疾病」。所以,它用小豬來做實驗,但是小豬卻不會感染胃潰瘍,最後,它決定用自己來當實驗品,大約5~6天後,他果真得了胃潰瘍,所幸後來服用抗生素後也痊癒了。這也推翻了長久以來以為胃潰瘍是由壓力、抽菸或吃刺激性食物造成胃酸過多而侵蝕胃壁的結果。

        馬歇爾是一個能堅持到底,又熱忱於科學的人,他不會因為別人的批評而放棄了自己的想法。我們也應該要效法他接受各種新想法,當一個新人;學習他永不放棄的精神,做一個有毅力的人。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2005年的諾貝爾生醫獎得主---貝利.馬歇爾,他是第一個以身試菌的人,也是發現幽門螺旋桿菌的人,讓當年難以治療的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找到治療的方法的一位醫生。
在當時碰到像胃潰瘍這種疾病,常常讓醫師束手無策,而當時病理學界的權威--巴默認為人胃裡並沒有細菌,但是馬歇爾不願意屈服在權威之下,開始進行胃部細菌的培養。歷經37次的失敗,終於在第38次培養成功,可是胃腸病學會並不贊同他所提出的研究結果。原來這項實驗需要符合柯霍氏法則,因為,如果沒有找到適合的生物來做實驗,就必須把自己當實驗品來做實驗,如果生病了再吃抗生素,果然生病也都痊癒了,當然,也證實這是一種細菌,也因此讓他一舉成名。
他在做實驗時,都先座假設,然後證明自己的假設是錯的,如果無法證明他的假設是錯的,當然,這假設就是正確的。他認為做實驗時要保持最好的精神,效果才會好,而且,論文的撰寫也要用心,不能不用心去寫論文,而敷衍了事。他的觀點也都是我認同的。
馬歇爾對事情採取不信任的看法,而處心積慮努力求證的精神,讓我非常的敬佩。雖然,我的目標不用像得到諾貝爾獎那麼偉大,但只要能達到自己期望的小小目標,那也就是能得到我們心中的諾佩爾獎了。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星期五的專研課程,老師向我們介紹了一位醫師—華倫,和一位「以身試菌」的先行者,兩位獲得了諾貝爾獎的得主。
貝利‧馬歇爾,於1981年向華倫請教之題目,獲得了他的認同,而這也正是故事的開始。馬歇爾一開始照顧著一位胃不舒服的病人,且在他的胃中發現「可能是細菌」的東西。爾後,經過馬歇爾、華倫與微生物學者古德溫討論之後,三人一致認為是「曲狀螺旋桿菌」,因而展開了他的細菌培養實驗。而他的成功在於某一次,他放完切片之後,便休假去了,並叮囑技術人員要記得觀察,但兩天之後,技術人員因工作忙碌,沒有空觀察,培養皿因而閒置了好幾天,等到假期過完後,他才發現到—菌落真的長出來了!
實驗的過程與結果看似順利,但是,馬歇爾於放假當天前,就已做過三十七次的實驗,到第三十八次才「不經意」的成功了,可以說是比國父革命還辛苦呢!重要的是,實驗成功後面臨的重大問題—要怎麼做才會使別人相信?當時馬歇爾期望在自己的國家發表自己的發現,料想不到,主辦單位竟然認為他們的研究水準過低,不適合在這場研討會上發表,對當時的他來說,可能是一種打擊,但他仍不放棄,於一場在比利時的研討會上,發表了自己的發現,這完完全全推翻了醫學界長久以來的認定,還受到了醫學界的質疑,並立即驚動了全世界。但是,這項研究必須要「證實」,於是,他先試用小豬作實驗,但是小豬不會罹患胃潰瘍,於是,他用自己當做實驗品,喝下幽門螺旋桿菌,果真,不久後罹患胃潰瘍,也在服用抗生素後完全治療好了。接著,他設法完成更大規模的實驗。皇天不負苦心人,最後美國的國家衛生研究院終於承認他的說法,也奠定了他不朽的地位。
他繼續研究著把優門螺旋桿菌當成口服疫苗,他用樂觀的態度完成了研究,並獲得了諾貝爾生醫獎的極大肯定,馬歇爾也強調,不懂,反而可能是一種優勢。而且當別人批評你做錯了的時候,你要勇敢的說出,錯的人是你,不是我!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貝利.馬歇爾是2005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但他這個獎絕不是白白得來的,全都是靠他勇於試驗的科學和冒險的精神。
我很佩服他不向那些科學權威屈服的精神。他並不因那些人的言論而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反而更努力地做實驗,推翻先前大家對胃潰瘍的傳統看法,但是也要感謝那位冷落實驗的那位技術人員,不然他可能現在還在做實驗呢!而且他犧牲自己的精神也令我佩服不已。在對很多動物做實驗且失敗後,他竟然把實驗對象轉為自己!這雖然是一種極危險的作法,但他還是不顧性命的做了這個人體實驗。果然 黃天不負苦心人,他終於成功地證明幽門螺旋桿菌和十二指腸、胃潰瘍的關係。 我覺得馬歇爾剛開始發表論文時是一個艱困的挑戰。他必須面對各界的質疑和批評,或許他面離不被肯定的命運,但或許這也是推進他的動力。而以身試菌這件事,雖然因此被妻子罵,但是我相信他絕對不會後悔他當初做的這件事。
馬歇爾對科學的執著與熱忱,不斷地追求新的知識,還不停地對以前的科學知識提出質疑 ,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貝利‧馬歇爾先生不但是一個諾貝爾獎得主,他也是一個碰到挫折也不會放棄的人。

馬歇爾先生是一個很有毅力的科學家,就算是被別人否定了他的文章,他還是不放棄,反而還一定要找到讓別人說不出話來的有力證據,也因為這樣我們才能知道幽門螺旋桿菌以及胃潰瘍的主因。他不管失敗了幾次也不輕言放棄,我覺得這才是最令我敬佩的。不管他失敗了幾次,他還是堅持不放棄。最後終於因為一點小小的「疏失」,才讓他終於培育出幽門螺旋桿菌。要是他沒有這種毅力,很早就放棄的話,我們可能現在還認為胃潰瘍是壓力造成的呢!

對於他把自己當成實驗品,在他人眼光看來,可能會認為:「他瘋了。」可是對他來說,只不過是一個「小實驗」罷了。因為他始終相信他自己是對的,只要能夠在他體內培育出幽門螺旋桿菌,就代表是可以用抗生素來治療的,也代表他的實驗成功了。我覺得我真的很訝異他這種「不怕死」的精神,他可以把自己當成白老鼠來實驗好證明他是對的,他能夠拿到諾貝爾獎也是理所當然的。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12/9星期五,老師發了一篇有關貝利˙馬歇爾的文章給我們,貝利˙馬歇爾是一位因為發現胃幽門螺旋桿菌,而獲得2005年諾貝爾獎的人。



我很佩服貝利˙馬歇爾這個人,因為他會懷疑別人所認定為正確的事實,並推發它。(當然,別人所認定的事實必須是錯的)而且在自己的論點被質疑的時候,並不氣餒,反而努力證明自己是對的,像這樣的毅力實在十分難得。還有,他居然敢把自己當作實驗品,就為了證實胃幽門螺旋桿菌會使人體產生胃潰瘍的症狀,這樣的行為真不知道該說是「有勇無謀」還是「勇於嘗試」呢。幸好最後還是把病治好了,否則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貝利˙馬歇爾說過:「年輕的研究學者或學生有一大優勢,就是「不懂」,像一張白紙,可以很開放得去接受新的東西。」。的確,如果沒有一開始專制的觀念,那麼在學習到不同於最初的觀念的知識時,就可以輕易的接納新的知識。在一開始所學到的知識,將會影響我們的思想,也就無法接受全新的概念了。我覺得我們應該在每次學習到新的且和以前所學抵觸的知識時,去證實到底哪一個才是真實的,而不是一位的排斥新的知識。



我認為貝利˙馬歇爾的成功並不是偶然,是因為他那永不放棄的精神,若不是他的堅持,那麼或許到現在引發胃潰瘍的主因,還是一個謎呢。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這位貝利‧馬歇爾先生不僅是2005年諾貝爾獎生醫獎得主,更是一個不怕挫折的偉大研究家。馬歇爾他對任何一件事都非常有興趣,從小就很聰明,上了西澳大學,不選電機,而選擇了醫學,朝醫學目標鑽研,並在2005年因為發現幽門螺旋桿菌,而和他的老師華倫共同獲得諾貝爾生醫獎。

我最佩服他的是他的堅持及毅力,他在研究人的胃部時,發現了疑似細菌的東西,但是被醫學界的科學家否認,但他卻不因別人說他錯了就放棄,反而更認真的想要證明「錯的是你,不是我」,終於在失敗了37次後,成功的培育出幽門螺旋桿菌,但這還不能證實這和胃潰瘍有關係,所以他最後還犧牲了自己,把自己當實驗品,但這可是很危險的,最後在他吞下幽門螺旋桿菌,他真的得了胃潰瘍,這代表他的實驗成功了,並在服用抗生素後痊癒,也發表了自己的想法,獲得大家認同,和他的老師一同獲得諾貝爾獎。

「錯的東西不懂,是一件好事」似懂非懂更可怕,人要學著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弄懂,就算是100年前的知識也要抱持懷疑。馬歇爾的故事就像一部電影,一個出身焊工平凡家庭的小孩,成為冒險、堅持勇敢的年輕住院醫師,靠著自己努力獲得獎學金進入西澳大學醫學院,不斷努力研究終於證明自己的理論獲得諾貝爾獎,在許多出身醫師世家的同學中闖出一片天。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馬歇爾先生是一個非常有毅力的科學家,因為他的毅力讓他發現了胃幽門螺旋桿菌,並且得到了諾貝爾獎。我覺得他和試了幾千幾萬次才試出一個燈泡的愛迪生一樣,非常的有毅力。不過理化老師有說過,如果要他來找燈泡的燈絲最好的材質他只要十幾次就可以找到 (意思應該是理化老師覺得自己比愛迪生厲害!!)所以馬歇爾先生的毅力令人佩服,但是有些事情要找到失敗的原因,再改進,或許會比較容易成功,一直用同樣的方法去嘗試,不找出問題所在,只是增加失敗的次數,打擊自己的信心! (所以以後遇到挫折的時候,可以去訪問比愛迪生還厲害的謝侑霖老師!!)
馬歇爾先生覺得 :「新人有一個很大的優勢是不懂,不懂就像一張白紙,它可以開放的去接受新的東西,以前受過教育往往讓我們覺得自己的胡思亂想是錯的,所以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新人...」就像美術老師在出題目的時候都不會給我們太多的方向,是因為希望我們不要被侷限住了,希望我們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數學證明不要學太多,不然想法會被侷限住) 馬歇爾先生的精神和第一次科學講座的教授 李寬容教授教導我們的科學精神一樣,要對每件事情存有懷疑的心,我們可以懷疑古人說的是錯的,覺得孔子是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人。
所以我們要學習馬歇爾先生,當個有科學精神,有毅力又對自己認為對的是有堅持的人!!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星期五的專研課,我們上了[有關消化道的十二個問題],其中有上到這一名因發現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是由幽門螺旋桿菌所導致而得到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的貝利‧馬歇爾,是如何發現到這種細菌並且將它公諸於世的精神。

我最佩服他那一試再試的精神:就算有人否定他、唾棄他,但是他從不放棄,反而更對這種細菌有興趣。我覺得這是身為科學家必備的精神,而且可以運用在許多困難上。他一開始無意間發現了這種細菌,但他不能確定是否就是細菌,且一般認為在那麼酸的環境下不可能有細菌生存。於是他開始培養它,但他不論試了幾次都還是無法成功的培育成功。直到第三十八次培養時,無意間因放置三到四天而成功培育出來(正常培養時間為一到兩天),後來又經過多次培養後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就是要三到四天才能培養成功。但這僅僅是開始而已,他在證明幽門螺旋桿菌導致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時,沒有符合科霍氏法則。在用小豬當實驗品時,並沒有成功,他竟然用自己當實驗品,並且真的得到了胃潰瘍,且胃中也依然存有幽門螺旋桿菌,他因為發病而欣喜若狂,還被妻子罵了呢!

他真的成功地克服了這一連串的難關及打擊,也證明了細菌可在胃中生活,且顛覆了傳統說法,希望我對事也要抱著懷疑的態度,說不定我也能打破傳統呢!

以身試菌的先行者—貝利.馬歇爾

貝利˙馬歇爾是發現胃幽門螺旋桿菌的科學家,也是2005年諾貝爾生醫獎的得主。他最讓我敬佩的就是他那不屈不撓的實驗精神,即使論文被當時的專家否認,他依然不放棄,最後證實了細菌可以在胃內生存,顛覆了傳統的科學印象。
華倫是馬歇爾的老師以及實驗夥伴,他在1979年時發現了有一些「疑似細菌」的東西存在胃裡面,然而,其他人卻認為細菌無法在胃酸這麼高的環境下存活,因此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不過華倫並不放棄,他在1981年告訴馬歇爾這個研究題目。從此,馬歇爾開始致力研究於幽門螺旋桿菌。
為了證實胃內的確有這一種細菌存在,馬歇爾利用培養曲狀桿菌的方式來培養這種細菌。不過,他卻一連失敗了37次,直到1982年的復活節前夕,馬歇爾在進行了第38次培養後就休假去了,等到休假結束,馬歇爾回去看培養皿時,菌落竟然長出來了!後來他們發現,幽門螺旋桿菌的確是需要較久的時間才能培養出來。〈當初國父革命11次才成功,馬歇爾在第38次才成功培養出幽門螺旋桿菌,他那永不放棄的精神令人敬佩。〉


不過,馬歇爾又遇到了一個問題,他必須證明幽門螺旋桿菌與胃潰瘍有關。要證實某種微生物與某種疾病有關,必須符合「柯霍氏法則」,而馬歇爾卻一直無法突破其中的「將體外培養數代的微生物,注入健康的實驗動物體內,會使該實驗動物產生相同的疾病」,因為他無法在已注入幽門螺旋桿菌的小豬、老鼠體內,發現胃潰瘍的症狀。最後,他決定「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拿他自己來當實驗動物。這可不是件開玩笑的事情,雖然當時已經可以利用抗生素治癒胃潰瘍,但萬一弄不好,可是會鬧出人命的。最後,在他吞下幽門螺旋桿菌後,果然得了胃潰瘍,令人慶幸的是,他在經過抗生素治療後,順利恢復了健康。如此一來,馬歇爾不僅證明了胃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也證明了它與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之間的關係。



馬歇爾發現幽門螺旋桿菌,全是靠他那永不放棄的毅力以及不認輸的精神,希望我也能學習他的精神,成為偉大的科學家。

智商提升的老官,但...

亮亮老師!
我終於看懂一篇{國中組}的數學了!!!可是......那一篇科展的評分是...[比較缺乏的部分是數學內容,未能充分顯現數學在此作品所扮演的角色!]!?怎麼辦!那是我唯一看的懂得{國中組}數學耶!

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

數學科展心得

抱歉:
亮亮老師,我的數學科展心得只看的懂{初小組},我連{高小組}都看不懂,所以.....




智商低於{高小組}的年輕官or老官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公告」本週四、五專研課暫停


親愛的家長及同學:
本週12/1 ()12/2 ()因逢段考,
原訂第八、九節專研課暫停,
並調整至12/12 ()第七~九節
新視聽教室進行科學講座,
題目為:化學元素。

請各位同學這幾天專心準備段考,
這次段考會難一點,
需要更用心、更細心,
期待大家都能有滿意的成果!
加油!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活動記錄」消化版童話

阿達今天來唱給老師聽啦~
正確無誤!拿到一個100分!!
其他的同學如果也有興趣趕快來唱給我聽!

今天的生專A班好棒!
唱得好大聲!
給了老師這週一個完美的結束!

「公告」明天沒有奧匹培訓營喔

明天11/26沒有奧匹培訓營,
請各位同學專心在家準備段考,
這一次段考各科都會比較難,
請用心準備!

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