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8日 星期二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這次主講的林教授,是季瑾老師的老師。(應該用老師師還是老老師?)主要講的是有關腦部的種種特性、功能等等。由於教授講的事物實在太多了,我看我還是挑幾個我比較印象深刻的來講吧。
首先,教授用三角形的概念,告訴我們如果要使面積最大化,不能只憑先天的優勢就好吃懶做。這時,我聯想到了三角形的「任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所以我就把這個觀點提出了,而教授也做了很好的臨場反應。用三角形公式算了一下,如果要讓面積最大化,「努力」必須要是「先天」的1.414倍。不過我不知道單位是什麼,所以還是作罷。
另外,我對男女性的
胼胝體分布也很有興趣。這解釋了為什麼家裡做菜的通常都是媽媽,而遠近馳名的大廚師都是男的。不過我有一點很疑惑,在那個藥局的問題裡面,我想到的第一個答案是殺價。但是這一點都不算不擇手段啊?!所以我的腦其實是很「娘」的嗎?
反正,這次的演講對我往後的演說比賽幫助很大,我了解到臨場反應要如何做,而說話又有什麼技巧,肢體動作要如何等等。最重要的是,我確實學到了眾多「腦知識」。畢竟我是無條件吸收嘛!

PS. 其實我爸數鈔票很慢。果然生物永遠有例外。

2012年2月25日 星期六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本次演講的教授是季瑾老師的老師,說話十分幽默,談吐活潑生動。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教授說的"三角形",圖說明必須要有後天努力加上先天天分才能有好成就,誰知,何達睿竟然發現了不對勁,如果是先天或後天超高,就會和教授說的不符,但是教授早有準備,說出了令大家滿意的答案。人腦有分為左腦和右腦,左腦負責理性感受、時間管理、複雜的語言能力等等,而右腦負責基本語言能力、感性知覺、空間辨識......。教授還有講一個切掉胼胝體的實驗,切掉後左右腦不相通,無法將事物連接在一起.....
腦是我們很重要的部位,我們的思考、運動都需要腦來互相配合,經過這次演講我也對腦有更深的了解。 
老師,請問這星期有功課嗎??

2012年2月23日 星期四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就在星期四的下午,我們七、八年級聽了一場關於科學知識的演講,雖然是演講,不過在教授的演講之中,卻是依然十分有趣和幽默。
一進去教室裡,我看到了一張海報,上面畫著一張舖克牌,一開始還搞不太懂它的涵義,但原來這跟教授今天講的內容有些關聯,教授說「DNA負責發牌,環境負責打牌」,所以說環境的影響比DNA大,所以我們應該還是要多讀書才是。
而且教授還有講道左右上的分別差異,這是一位醫生發現的,他因病患得了某種病,而把他的胼胝體切掉,但是在數年之間觀察多位病人下,發現左右兩邊的大腦會不和諧,但在醫生的多次實驗之下,發現了胼胝體是用來連接左右兩大腦之間的,並讓它們互相合諧,而那位醫生也順便發現了左右兩腦分別的功能。
這一次的講座與教授非常的有趣,希望還有下一次甚至下下次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這次講座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將胼胝體切斷治療癲癇症,因為胼胝體是連接左右腦,所以當其中一腦會不正常放電,也會影響到另一腦。教授跟我們分享的實驗中最讓我驚訝的是一位胼胝體切除的人,如果左右眼各看一個圖片,叫她說出所看到的東西,並用左手拿出所看到的東西,這兩樣東西竟然會不一樣。


教授說男生和女生的胼胝體不太一樣,女生的左右腦間胼質體較密,通常同時用兩腦思考,男生的胼胝體則較疏,常用其中一腦思考,這會造成女生所表現出來的各方面比較平均,男生則較專精於某些部分。我同意這個推論,但我對教授所舉的例子還是有些懷疑。教授用在家大多是女生比較會煮菜,但大廚師往往是男生」當例子,但我覺得這和社會的風俗有不小的關係。因為早期是由男生出外工作,女生負責家庭瑣事,煮飯都女生在煮,當然比較厲害;要成為大廚,大多都是先從學徒做起,會去當學徒拜師學藝的幾乎就只有男生,所以我覺得這個例子不完全是因為腦的關係。


林教授他講話很風趣,在講解知識的時候又不會用很死板的教法,回答同學的問題時不但可以讓我們都懂,更厲害的是還可以不失幽默。聽他的講座感覺很輕鬆,不用花太多的腦力就可以將它完全吸收,而且隨時都有歡笑聲,不會有任何無趣的感覺。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上星期四下午,大家都非常期待林金盾教授的演講。林教授是季瑾老師的大學教授,所以我們格外的尊敬他,並非常的期待他會為我們大家帶來什麼樣的驚喜!!
不知道為什麼,每次的科學講座都會提到孔子? 林教授說,孔子門下弟子號稱有3500人,而成名的有72人,算一算,孔子學生的「升學率」只有2%,這樣,孔子又增加了一項罪名—教導不周!
再來進入講座的正題了,有一位科學家為了減緩癲癇症病人發病的程度,所以把病人左右腦連接的連接橋梁—胼胝體剪斷,讓病人癲癇發作時,只會有一邊產生痙攣,而另外一邊則不會。雖然這項實驗成功的減少病人發病的程度,但卻把左右腦分隔成兩個獨立的思想,導致裂腦人行動左半身和右半身無好配合,讓病人十分困擾。
另外,教授還說了,一個人一生的成就,不能只靠先天的優勢或後天的努力,必須靠兩者相輔而成,才能達到最完美的境界!!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這個演講是針對人類全身上下最神奇的怪東西-腦!作講解及深入探討。為我們介紹的教授是季瑾老師的老師-林金盾教授,談吐十分「風趣」啊!
剛開始從烏鴉喝水的例子告訴我們知識要持續更新部人一定混被這個奇怪的社會淘汰的,接著介紹一個很怪異的三角形,告訴我們先天的能力也就是父母的遺傳和後天的努力要差不多「多」所得到的三角形會最大,不管是天生太優良、後天不努力,還是天生不優良、後天很努力都不是最好的,不過!何達睿突破盲點的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後天或先天的能力延伸到無限大,三角形會沒有面積!所以…後天的努力其實也不用太…沒事沒事!
後面就開始介紹有關腦的一些知識及實驗。我最有興趣的是胼胝體的實驗,就是某國某地方有個有創意的科學家!找了癲癇的患者進行實驗,切掉了每位患者連接左右腦的胼胝體,二年後再和所有患者開病友會,並進行了一些實驗,先放一個布幕左邊寫湯匙的英文右邊寫蘋果的英文,然後問他看到什麼,他說湯匙,可是請他把那樣東西拿起來,卻拿了蘋果,雖然是挺令人傻眼的畫面,但似乎是真的發生過。而這件事情會發生的原因是左腦掌控右半邊和語言能力,右腦掌控左半邊和肢體能力,才會出現這詭異離奇的事兒。患者的家屬也說自從接受治療以後,病患雖然癲癇發作的時候,只有一邊會不聽使喚的一直抖,但還有另一邊可以扶著,所以比較不容易受傷,但奇怪的是每次在開雨傘的時候都會向同一邊推根本開不起來。這是兒也是因為胼胝體被切掉了左右腦無法協調,導致得結果啊!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這次是吳季瑾老師這老師,師範大學的林教授來為我們演講,題目為<從腦科學談學習與記憶>的科學講座。
教授先是用幽默風趣的方式介紹自己,當然這個講座也是如此,教授講了一些人生的道理,之後開始介紹,令我最記得的就是<有條件學習>及<無條件學習>,因為曾經有老師告訴我幾個例子:許多小孩因為爸媽常吵架,而讓他也喜歡去挑釁別人;看到媽媽帶著皮包,小孩自然也會學起來,當然在有年時影響最大的即時身邊的人,因為小孩都是十分無知的,他們只會模仿,不會去死考那些懂做到底是對還錯,所以父母影該要看管好自己的小孩,讓它們去接觸一些良好的事物,培育它們的習慣教養。

2012年2月22日 星期三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這次由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的林金盾教授來為大家演講教授同時也是我們的班導吳季謹老師以前的老師教授說話很風趣幽默大家聽的都津津有味。
教授首先說天賦、努力等可以排成一個三角形,但任何一邊太長或太短都不好(面積會較小),所以均衡的學習努力加上天賦才能擁有最大的三角形!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星期四下午,來自師大的林教授來到光華國中為我們資優班同學演講,主題是「從腦科學談學習與記憶」。

學習有很多種方式,中小學生通常會「無條件學習」,也就是說,只要是看過的,通通都會記憶起來,而且會模仿。大人使用的是「有條件學習」,林教授使用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來說明這種學習方式:試著給家長一個數學公式,家長一定算不出來,但是,如果把公式換成錢的話,那就一定算得出來了。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種學習法,例如:廣告學習法,適性學習法等等。

人腦有分為左腦和右腦,左腦負責理性感受、時間管理、複雜的語言能力等等,而右腦負責基本語言能力、感性知覺、空間辨識等等。那我們又是怎麼知道左右腦的功能呢?因為史倍立做了一個裂腦實驗〈把胼胝體切除〉,目的是要讓癲間症患者的症狀獲得改善。但有一好就沒兩好,因為切除胼胝體後,雖然症狀獲得改善,不過卻造成了左右腦各自獨立,也就是說,會造成左手在做甲事,而右手在做乙事的情況。不過,這種現象卻讓我們可以瞭解左右腦各自的功能,因為左右腦各自獨立了。

這次的演講我真的學到了很多,謝謝林教授,也謝謝光華國中能夠邀請到這麼棒的教授到校演講。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星期四下午學校又有科學講座,並邀請了林金盾教授跟我們分享有關腦與學習的知識。教授講的豐富幽默,大家都聽得津津樂道。

        一開始教授講到人學習受到先天與後天影響,就像一個三角形一樣,任何一邊太長或太短都是不好的,教授說學習是累積經驗而改變行為的過程,成果會受到先天和後天的影響。所以,教育是可能,並不是無能,更不是萬能。其中則以主動觀察最有效。如果再加上積極獎勵消極責備,還可增加學習效果。教授除了講學習,也介紹了腦的各個構造,對於學習的用處,教授還講到中小學生具「無條件」的記憶力,所以我們這個年紀記憶力最好,要趁機多記憶點。另外大腦皮質是人的意識區,但是男女可是有分的,通常男生的學習與記憶較專注,女生則叫全方位。

       現在學習是很重要的課題,不斷的創新與精進,才能超越別人,超越自己,學歷、資歷都只是過去,我們必須向未來看齊,這才是大家應該邁向的目標。

       令人最不敢相信的是教授竟然是老師的老師,但他與學生相處得很好,希望以後林教授還能為我們演講。

標籤


請各位在發表文章時,務必標上標籤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周四下午,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的林金盾教授為我們帶來一場科學講座,演講題目是「從腦科學談『學習與記憶』」,教授說的話真的很幽默,讓整場講座充滿了歡樂與歡笑。
教授的演講中一直強調:「中小學的學生具備特異功能:『無條件』的記憶力和模仿力。」似乎是在為我們的學習加油、打氣。教授會講,就一定有理由,一定要有科學證據教授才敢講,因為中小學的學生是用大腦的邊緣系統在學習,兒時常用的邊緣系統和成人常用的大腦皮質比學習能力,結果是邊緣系統的學習能力比大腦皮質的學習能力好。
教授有提到的我非常同意的一個論點,是:「教育:是可能;不是無能;更不是萬能」、「教育改革改的不應該是制度,應該要是家長們的心態」。我會這麼的認同是因為在我的認知當中,現在的「怪獸家長」、「直升機家長」…等特殊種類的家長們實在太多,而他們的心態與行為實在令人難以想像。而如果真的有辦法徹底改變他們的想法,教育就不用改革了。
其他科學講座的教授都有對古人的意見,那這位教授呢?教授表示:他的演講只要有百分之二的人懂,他就很開心了,因為聖人孔子學生人數三千五百多人,有名的只有七十二人,換算下來的升學率只有百分之二再多一些,所以教授只要跟孔子差不多就好了。
這次林教授的演講十分有趣,讓大家都有學到東西,希望下次林金盾教授還能再來為我們上幾堂有關「腦」的課。

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今天下午我們去聽林金盾教授從腦科學談<學習與記憶>的演講,教授
把很複雜的東西講的幽默又簡單,盡量讓我們都聽得懂。
一開始,教授跟我們說努力和智商就像三角形的底和高,如果沒有
其中一項,都無法使三角形面積變大。除了這個,教授也教了我們一
些讀書的方法,例如海格(Hebb)記憶理論:神經網路中的突觸活動越
頻繁,持續時間越久,其構造和功能就會產生改變,而增加更多突觸
之間的有效連結,產生「記憶痕」,形成記憶。與孔子之學而不思則
罔;溫故而知新不謀而合。另外還可以靠廣告學習法、經驗轉換法、
適性學習法……等來增強記憶。不過,我覺得最主要還是教授講的「
讀書要專心才有效果」,要眼到、手到、口到、耳到、心到。接下來
,教授講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史培立(Sperry)裂腦實驗,內容是剪
開癲癇症病人的胼胝體,使兩個腦半球獨立出來,實驗結果發現左腦
主要管解析眼球右半視野訊息、右側肢體的活動與立體感覺、複雜的
語言能力、理性感受、時間管理;右腦主要解析眼球左半部視野訊息
、左側肢體的活動與立體感覺、基本的語言能力、整體性表達與統整
能力、感性知覺、空間辨識,這個癲癇症病患的實驗,讓我們更清楚
知道左右腦功能的不同。
這次的演講讓我收穫良多,也讓我學到很多讀書的方法,希望下次林
金盾教授還能再來為我們上課,帶給我們知識和歡笑!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今天下午,學校特別邀請生命科學系的林金盾教授為我們講解有關「學習與記憶」的知識。

    內容包含了:中小學生具「無條件」的記憶力、胼胝體連接了左右腦…等,而且教授也舉了很多例子說明,幫助我們理解。腦分成腦幹、邊緣系統和大腦皮質;腦幹是生命中樞,屬於本能的完全反射;邊緣系統與情感和親子關係有關,包括潛意識及反射;而大腦皮質與認知能力有關,主宰了意識和思考。腦幹若受損容易死亡,而醫生宣布腦死的目的,不在於救活他,而是趕緊取出器官,為其他病患進行器官移植。邊緣系統基於是潛意識學習,故與生存有關係,其中包含了本能、情緒、恐懼、情感、成就感及幸福感,而這些除了和生存有關外,有些還是人進步的動力呢!大腦皮質是人的意識區,但是男女可是有分的,通常男生的學習與記憶較專注,女生則叫全方位。

        除此之外,人還分成左右腦。之前,有位醫生發現,得了某種疾病的人,首先只有一邊手腳會抽動,但到後來竟變成全身抽動,於是他將這些病患的胼胝體剪斷。數年後,這些病患的家人告訴這位醫生:「醫生,之後的確只有一邊會抽動,可是他的左右手腳變得很不協調,右手夾菜,左手不會拿碗接,實再是傷腦筋。」於是醫生又做了一連串的實驗發現人的左右腦是由胼胝體連接的。

        我覺得這次學到了很多,尤其教授講得這麼好,讓我聽得如癡如醉,令我受益良多。

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星期四下午,由林金盾教授為我們帶來一場科學講座,主題是—從腦科學談「學習與記憶」,教授的言論真的很幽默,讓整個講座充滿了歡樂的氣氛,他還舉了很多有趣的例子,讓我們容易記憶,因為我們這階段的腦,還是有「無條件」的記憶力唷!
學習受到遺傳及環境的影響,就好比一個三角形,只要有任一邊太多或太少,那結果都是不好的。被動的學習是有限的,所以我們一定要主動的去學習,一直練習、少說話、靠自己,也可以以別人的經驗來讓自己成長,才能學到更多、更深,學習效果也會好很多。人類最早的學習是「模仿」,因為國中以下的孩童,都具有「無條件」的記憶力,模仿力很強,所以只要一看過,就很容易記起來,所以國中、國小老師都起大學老師還來的重要。每個人的腦都是獨特的,相同的刺激,每個人的反應都會不一樣,所以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可以取
代。本能、情緒、情感記憶、恐懼記憶、成就感與幸福感都和生存有關。情緒的反應時間比理智快,但是不準確、持續時間短,而且需要配合理智,還要做適當的管理。恐懼記憶可以使人不再受到相同的恐懼,但是也不能使它變成恐懼症。成就感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所以它也很重要。當不同性別的人面對同一問題:男生通常會不擇手段或專注於某件事上,而女生則會考慮較多,顧及到全方位。
林金盾教授的演講真的很精采,而且還準時演講完畢,真的是一位很好的講師,不愧是季瑾老師的老師,真是厲害,而他最後說了二句話:「學歷、經歷代表過去的奮鬥,學習能代表將來的希望」。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星期四下午,我們聽了一場有關腦的演講,演講的林金盾教授非常的幽默,把腦講得清清楚楚,但也不會很枯燥。
  林金盾教授在剛開始的時候有講到先天及後天的關係,以一個三角形來比喻,底是固定的,先天及後天則是兩邊。就算先天再好,後天不努力還是沒用。同樣的,就算先天不良,也是可以憑藉著後天的努力來達到與先天一樣的效果,當然,先天及後天都很好是最好的。於是我們想出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萬一我太努力的話,豈不是面積越來越小?於是林教授以一個很有趣的答案帶過去:過勞死,讓我們心服口服。
  林教授還說:在我們這個年紀的記憶是屬於「無條件記憶」的,所以我們可以對於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事物全部都記憶起來。但是記憶的對象還是有差的。例如小孩子學廣告或有關打架格鬥方面的是最容易的,但是要他們去記憶一些不會動的事物自然就比較難。
  聽完這次的講座,讓我對於「腦」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期待下此也能有像這樣的講座。

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星期四的下午,我們聽了一場有關腦的演講,師範教育大學畢業的林金盾教授十分幽默,內容也十分精采和有趣。


演講剛開始,教授說,DNA與環境對腦的行為占一半一半,如果你天生不足,後天很努力,也會成功。相對的,如果你天生就很聰明,但後天不努力,一樣也會一事無成。人類的左腦和右腦是由胼胝體連接,腦又有分成三個部分,大腦是有意識性的運動與認知功能,小腦是平衡中樞,腦幹則是生命中樞。這些讓我想到上學期得生物,又讓我複習了一次。


有幾句教授曾經說過的話,讓我印象很深刻,「教育是可能,不是無能,也不是萬能」很多事情經過教育後會有更多的鎮之,但有些事情也是需要自己尋找才能發現的。「學習能力是代表將來的希望,學歷,經歷代表過去的努力」現在大家都在提倡「活到老,學到老」的道哩,人一生如果都在學習會讓自己一直在進步。「以別人的經驗使自己成長,才能”超越”別人」現在是個競爭的社會,如果都以自己的經驗使自己成長,很容易就被別人超越。同學間互相討論,不僅能使別人成長,也能使自己成長。這是大家應該邁向的目標。


這次的演講是我最喜歡、而且最有趣的一次,這位教授不僅告訴了我們科學的知識,也告訴我們有關學習的大道理,希望日後的演講,我還有機會再見到他。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星期四下午最後一節是資優班的科學講座,這次講座的教授是來自台灣師範大學的李金盾教授,主講的題目是-從腦科學談『學習與記憶』,李教授還是我們季瑾老師的老師呢!真的很想知道老師的老師上課是怎麼樣的?
上次科學講座的教授講話很小聲,讓大家覺得還滿無聊,但李教授不僅演講的內容很充實且幽默風趣,連同學問很難回答的問題時,教授也以自己幽默風格來回答,將全場氣氛帶到HIGH翻了。
李教授把科學講得非常生動也舉了相當多的例子,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兒子學他刮鬍子,而他兒子就把弟弟的眉毛剃掉,到幼稚園被笑成不是人。原來小孩子的學習是具備無條件記憶的能力,學習力是很強的,難怪小孩子學廣告,只要多看幾遍,將可以倒背如流。且小孩子對電影的學習能力,以格鬥打架方面的學習力最強。現在學生壓力大,便可以獎勵方式來提升注意力,提高學習效果。
聽完這次講座,既開心又學到很多新知,真是收穫滿滿,真期待下次能有更好玩的科學講座!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科學講座又來了,這次的題目是從腦科學談學習與記憶,是由老師的老師林金盾教授主講,他說學習是累積經驗而改變行為的過程,其成果受遺傳及環境等因子的影響,學習讓自己成長的方式可以以別人的經驗讓自己成長,或是以自己的經驗讓自己成長,主動觀察閱讀,或是從做中學,主動的學習會讓自己學習的更好,而被動學習成效有限,學習是跟用心程度有關係的,這提醒我們要多用心多努力,因為先天是底,後天的努力是高,若要使三角形的面積變大,就得靠後天的努力。
  左右大腦是由胼胝體連接,整合大腦的功能,但男女有別,男生的學習與記憶較專注於某事物,女生則較全方位。裂腦實驗中,他把連接左右腦的胼胝體切斷,發現兩個腦半球各自獨立、不相互牽制時的運作情形。但是一般人的大腦兩個腦半球是連在一起的,既相互交流,也相互抑制、相互牽制的,絕對不可能做到訓練右腦而不同時刺激左腦,我們只能說,當某些作業是右腦擅長的時候,右腦的激發程度會比較高而已。
  老師風趣幽默的講解,讓我們獲益良多,就像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我們努力用功。希望下次還能聽到那麼有趣的演講。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這次科學講座由臺灣師範大學林金盾教授演講,題目是從腦科學談「學習與記憶」,而這位教授恰好也是生物老師的老師,在這樣關係下,尤其教授又非常的親切及幽默,讓我們聽起來非常有趣,與教授的互動很多。

林金盾教授是我開始聽科學講座以來,見過最幽默、最會教我們這群調皮搗蛋學生的人;教授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也拉近了不少距離的話,那就是:「你們不要怕讓我出糗,有問題儘管問,問到我不會的也沒關係,我回去研究研究再來告訴你答案。」在對教授的刻板印象裡常常出現:問問題千萬不可以問到教授不會的。但是林金盾教授卻完完整整的把這個印象給徹底打破了,雖然至始至終我們都沒問倒教授。

腦是一個很難的課題,但是教授出乎意料的把這門嚴肅的學問變得無比有趣,其中還穿插了許多好笑的圖片,還間接教育一下我們,這個教學的方法真是太高明了。其中有一個對學習的比喻讓我印象非常非常的深刻,深刻到想忘記都難: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隻烏鴉想喝細頸瓶裡的水,但卻因頭太大而伸不進瓶裡,所以用石頭把水位升高,就輕易的喝到水了。』這故事很老了,所以有了新的版本『又有一次,這隻烏鴉又想喝細頸瓶裡的水,所以故技重施,結果…另一隻聰明的鳥,叼了一根麥管伸進細頸瓶,先一步把水喝光了。』這故事在讓我們抱著肚子笑時,也藉機教育了我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隻烏鴉因不會學習新的事物,終究輸給求新求變的別人,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學習,直到生命結束的最後一天。

林金盾教授是位受到我們歡迎的教授,希望下次或以後的科學講座都能是他來講解,讓我們開心一整個下午。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星期四,師範大學林金盾教授為全七、八年級資優班演講,題目是︰從腦科學談「學習與記憶」。我對這位教授印象特別深刻,因為他不僅幽默風趣,還是老師的老師呢!
        演講的一開始,教授先從烏鴉喝水講起︰有一隻烏鴉自以為聰明,把小石頭丟進瓶中,以為再過不久就可以喝到水了,只見另一隻烏鴉拿著吸管,輕輕鬆鬆就把水喝光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才不會被淘汰。
        接下來,教授告訴我們教育是藉學習改變學生行為,學習是累積經驗而改變行為的過程,其成果會受到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的影響。所以,教育是可能,並不是無能,也不是萬能。而學習而成長自己的方式可分為三種,分別是被動學習、主動體驗和主動觀察,其中則以主動觀察最有效。如果再加上積極獎勵消極責備,還可增加學習效果。教授還說,中小學生具備「無條件」的記憶力和模仿力,所以,電視上廣告旁的標語「請勿模仿」對我們而言是沒有用的!
        有生命中樞之稱的腦幹,如果損壞,就容易死亡。而宣布腦死則有利於器官移植;有情感中樞之稱的邊緣系統,包括恐懼、情感、成就感、幸福感等,都屬於潛意識的記憶,與生存有關,不會忘。教授還說,男生的學習與記憶較專注於某事物,女生則較全方位。而多發揮自己的長處、多做筆記或是善用聯想都能使學習的效果更好!
        這次的演講使我獲益良多,讓我對大腦的學習與記憶有更深入的瞭解,希望教授下次還能來學校演講,為大家帶來更多有趣的生物知識!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今天下午大家一起到新視聽教室聽一位非常幽默的教授演講,因為他是吳老師的老師,所以大家都很尊敬他。林金盾教授並不會一直呆板的講課,而是像聊天一般的講解,很輕鬆,但不會隨便。
教授是一個非常活潑的人,我們都聽得津津有味,他在這次的演講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他跟我們說:「學習是要一步一步的努力,不能只靠天資,也不能努力過度,因位到最後,兩者都是是0。」而且他也很反對家長對孩子得的溺愛,「現代大家對教育的不滿,其實是家長引起的。」而且學習要努力的追求創新,不然只會被別人淘汰。當中也有很多同學對教授提出了質問,但是他都用幽默的比喻來解決很多問題。
教授主要來講課的目的就是學習與記憶,其中最令我感到興趣的就是烈腦實驗,把有癲癇症的病人腦中的胼胝割掉,在發病時,就只會發並在身體的其中一側,而不會全身都發病。但左腦跟右腦就不會連結,如果一顆蘋果和一支湯匙放在布幕後面,而切明確的告訴他蘋果和湯匙的位置,他們卻拿不到我們要他拿的物品。教授也有講到左腦和右腦控制不同的領域,但他自嘲他右腦的特質一個也沒有。
我覺得這位教授是一個很令人敬佩的老師,把複雜的東西夾雜著自己的親身經歷用簡單的方式講出來,希望他還能來們的學校演講!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在我們聽完出版品分級的演講後,我立刻趕往下一場演講的所在地—視聽教室,這場演講是由生物老師的老師林金盾教授所演講的--從腦科學談「學習與記憶」。
教授演講的方式非常有趣,而且每告一個段落都會有提問時間和小結論,讓我們更能吸收教授所講的事情。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教授說:先天的天分是底,而後天的努力是高,先天的天分是已經決定無法更動的,所以要使三角形的面積變大,就必須要讓三角形的高,也就是後天的努力變高。當然,如果其中一個太低就不好了,所以,要兩者兼顧比較好,而孔子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故事這次又被搬出來用了,因為孔子三千五百名弟子當中,只有七十二名是有名的,升學率只有大概2%,所以,引用教授說的一句話: 教育是可能,不是無能,也不是萬能。裂腦實驗也是一個很好的舉例,這是在講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Roger Sperry,1976年進行被稱為裂腦的實驗。一個病人患無法控制的癲癇,原因就是胼胝體短路 , 切除胼胝體了後,Sperry 的病人似乎完全正常的。結果,兩個腦半球各自獨立、不相互牽制的運作,Sperry因研究此種情形得了諾貝爾獎
我覺得林金盾教授真的很厲害,短短幾節課就讓我們了解這麼多,最後我要感謝學校請教授來講給我們聽,也謝謝教授!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2/16星期四下午,我們到新視聽教室,聽教授為我們帶來「腦科學,談學習與記憶」的演講,教授是季瑾師的老師,很幽默,他給我們看了兩張圖片,第一張是一隻烏鴉,把石頭丟進水瓶裡,第二張圖出現了另一隻鳥,用吸管把水喝完了,這兩張圖告訴我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必須要不斷的學習,才不會被淘汱。教授以三角形的面積來做解說,假設每個人的底都相同,天份和努力代表另外兩條不同的邊,每個人的天份都不同,努力的程度不同會有不同的面積,但是太過於努力,什麼成就也没有,因為身體無法負荷。
有位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做了一個按鈕,按下去會有飼料掉下來,老鼠在一分鐘內按了六十次,科學家又做了另一個岸,按下去會刺激老鼠的快樂中樞,老鼠在一分鐘內按了八十次,刺激快樂中樞會分泌多巴胺,使人感到快樂。
學習可分為被動的、技能性的和陳述性的,其中以陳述性的學習最有用,陳述性的學習是透過語言或文字,以別人的經驗讓自己成長,需要靠自己閱讀及體會,如果不是自己主動,就成了被動的學習,效果較有限,無法達到巔峰,技能性的學習也就是模仿,是以自己的經驗讓自己成長,是我們最早的學習方式,在中小學的時候,我們有無條件的記憶,所有的事情,不管是好的或不好的,通通都會被記下來,因此,中小學的老師比大學老師更重要。
聽了這一次的演講,使我獲益良多,教授提到成就感是潛意識的記憶,是前進的動力,也提到自己喜歡的事務比較容易學、記的牢,對我們以後發展方向有很大的幫助,也告訴我們要往長處發展,較容易成功。很感謝林教授撥冗前來爲我們演講,也謝謝教授將經驗與我們分享,希望我也能他一樣有豐富的人生。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星期四下午學校請來了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的林金盾教授來為我們演講,主題是從腦科學談「學習與記憶」。


林金盾教授十分幽默,舉了很多有趣的例子讓我們更容易了解,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角形的例子,天分是底,後天的努力是高,如果很有天分,但是沒有努力,那三角形的面積就不會很大,如果沒有天分,但是很努力,三角形的面積也不會很大,所以天分和努力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天分已經決定了,只能靠後天的努力來改變三角形的面積。教授還有說,國中和國小的老師要經過篩選,因為在此階段的學生會無意間模仿成人的行為,但是大學的教授就不同了,有些大學的教授甚至會穿著汗衫、短褲來上課!


這次的科學講座讓我學到很多新知識,希望下次林金盾教授能再來為我們演講,帶來更多有趣的知識。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星期四下午我們去聽了林金盾教授的演講,內容主要是在講腦,十分有趣且令人感到驚奇。
教授告訴我們學習受遺傳和環境的影響,而環境和遺傳的影響各占一半,既然遺傳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那麼就多努力一些,至少獲得的成就會大很多。教授也說「DNA負責發牌,環境負責打牌」,能用爛牌打贏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學習分很多種,有技能記憶和知識記憶,但我們最早的學習是模仿,因為從小到中學我們都是無條件記憶,無論是什麼,我們都會毫不猶豫的把它們收進我們的腦袋,所以教授說:節目上寫「請勿模仿」這種標語是沒有用的,唯有不看才不會模仿。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裂腦實驗,這是個為了癲癇症病人所開發的實驗,將連接左右腦的胼胝體切斷,使左右腦不再有聯繫,所以當癲癇症發作時,病人只會半邊的身體產生痙攣,另一邊則和一般人一樣,所以可以抓住物品不使自己摔跤,減少危險性,但這個手術有一個副作用-人體的左腦和右腦各各司其職,互不相往來,思維發生了分裂,在一個人身上好像出現了完全不同的兩種思想。有些學者認為「裂腦人之所以有兩個精神,是由於手術刀將腦和腦連結的胼胝體切斷,從而將精神和人分裂了;對於正常人來說,左右腦半球相互作用,意識和有意識的自我,無論在結構和功能上都是統一的。」但也有些學者認為「正常人就有兩個精神,一個統一的有形的軀體本來就包含了兩個人,只不過手術前兩個人是問步的,手術後兩個人不同步罷了。」。有鑑於這個副作用,我很好奇做完手術後的病人有辦法自理自己的生活嗎?既然只有半邊身體聽從自己的指揮,那他又是如何思考的呢?左腦和右腦的想法會不會有矛盾產生?
這次的演講我學到了很多新奇的知識,而且教授也很風趣,令人不敢相信的是他居然是季瑾老師的老師,雖然是老師的老師,但他與學生之間完全沒有代溝呢!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星期四學校請來了生物領域的權威─林金盾教授來為我們七、八年級的資優班同學演講,而這次的主題是「從腦科學談〈學習與記憶〉。
在演講開始之前,原本大家都以為會十分的枯燥乏味,結果沒想到卻完全不是如此。這次的演講把每一個主題都詳細的分門別類,不會全部都亂糟糟的,而且教授還會舉一些有趣的例子使我們更能吸收這些知識,像教授當在說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對人生發展的影響的時候,就把遺傳因素(DNA)比喻成發牌,把環境因素比喻成打牌,告訴我們因為遺傳基因是天生就有的,我們不能改變它,但環境因素卻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只要後天多做努力,多充實自己,最後搞不好能夠勤能補拙。此外,在每一個段落的結尾,教授都會寫一個小結論,總結這一個主題所要告訴我們的事情,使我們不會聽完之後還是「霧煞煞」。在教授所說的故事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子的故事,還記得上次孔子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故事嗎?這次的故事可是續集喔!在這個故事中,因為常有人說孔子是老師的典範,可是在孔子相傳的3500名弟子當中,竟然只有72個出名,升學率只有2%而已!?由此可見:教育是可能,不是無能,也不是萬能。
我覺得林教授真是一位出色的講者,更是一位博學多聞的老師,希望下次他能再來我們學校,帶來更新更豐富的知識,並用他幽默的話語,傳達更多有關生物的知識。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科學,打開知識之窗;知識,開啟科學之門。」在所有的學習當中,刺激與反應的連結,與我們深具密切關係的,無不以大腦有關。在這一次的科學講座中,感謝學校的用心安排,邀請知名的學者,來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林金盾教授,特以腦科學領域談論「學習與記憶」。
講座內容主要是在說明腦部的結構與其功能,細心的教授擔心我們忘記演講的內容,還印製講座內容的大綱講義。教授每講完一個小段落時,會提出一些問題,再加以解答。在每一段落中總是有一個小結論,告訴我們這一個段落要講述的觀念。同學們問問題時,教授也很有耐心的為同學細細的講解,看來這位教授還真是與眾不同呢! 就如同百科全書一班,藏不盡的知識寶藏,挖不進的趣味奧秘,深深的吸引我們的「五感」學習。
充滿知識與科學涵養的林教授,在講座當中講述了很多關於腦的知識,像是相同的刺激,對相同的個體在不同時刻,會有不同的反應;而相同的刺激,對不同的個體,在相同的時刻,確有不同的反應。大腦主宰中樞反應,其中左右半腦靠胼胝體連接著,可以整合大腦的功能,但男女有別,女生連接的較完整,所以較細心,而男生連接的較不完整,故不會多加思考,付諸行動----,這些都讓我獲益良多,得到許多啟發。在這精彩生動的講座內容中,我最喜歡的是史培立(Sperry,R.)作的裂腦實驗,他把連接左右半腦的胼胝體切斷,看左右半腦是否各自獨立的。他讓實驗者的左眼看到蘋果,右眼看到湯匙,叫實驗者用左眼看,用作手去拿蘋果,但實驗者拿到的卻是湯匙。這讓我知道,切斷胼胝體,左右大腦半球是各自獨立的。
這次的科學講座讓我獲得豐富的新知,在攀升學習的階梯中,向前了一步。特別對於腦科學的基本認識,激起我不同領域的興趣,提升學習視野,促進「刺激與反應」重要的聯結,強化自我學習的效能。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這次演講的教授幽默風趣,而且用舉例的方式,是我們比較好了解意思,所以令大家都豎起耳朵認真聽演講,而且還是季瑾老師大學的教授,而這次演講的主題是[學習與記憶]。
左右腦是胼胝體連接的,可以表現出整合的功能,而男女的胼胝體緊密度不一樣,男生較稀疏,女生較緊密,所以男生比較專注於一種科目,女生就比較全方位,但如果把它切斷,假如你左眼看到的東西,用左手去拿時,拿到的是右眼看到的事物,真奇妙,還有,教授有說,中小學的老師要經過挑選,因為他們會不自覺的模仿老師,覺得老師所做的一舉一動都是正確的,而且什麼東西都會學,而大人常常有時候要對自己有利益的時候才背得起來,也難怪我小時候時常想模仿其他事物,而現在的不良少年,可能就是模仿電影、電視或家人之類的,可見得如果中小學老師有不良行為,那學生就有可能效法老師,學習是我們人生中常常做的事,現在的家長常規定子女要考好,如果沒有達成,就有可能有很大的處罰,是子女開始痛恨學習,但如果給些獎勵的話,子女就更會努力學習,所以獎勵比懲罰還要好,我覺得教授有個部份我覺得講的很棒,就是如果有了不錯的天分,還有努力讀書,你的三角形面積就會是最大的,
所以我也要好好讀書,創造出最大的三角形。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原來老師在大學的時候,有那麼好的教授在教導,而教授的演講真是又精深,又好笑,我最有興趣、也是我唯幾聽到的:胼胝體!
    胼胝體是哺乳動物大腦的一個重要白質帶。它連接大腦的左右兩個半球也是大腦最大的白質帶,其中約包含2-2.5億個神經纖維。大腦兩半球間的通信多數是通過胼胝體進行交換資訊的。較為低級的脊椎動物,例如單孔目有袋類的動物沒有胼胝體。胼胝體最後側的部分叫做壓部,最前側的部分叫做膝部。壓部和膝部之間的部分一般稱為主體。胼胝體喙部指的是膝部下方向後延伸的部分。與胼胝體相鄰的大腦皮質稱為扣帶皮層。胼胝體內的纖維包含連接大腦兩半球各個葉的纖維。比如胼胝體前部主要包含連接兩側額葉的纖維,後部主要包括連接兩側枕葉頂葉的纖維。教授說女性的胼胝體比男性的大。但是某些研究者使用磁振掃描攝影並無發現男女性的胼胝體有任何不同。我覺得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比較男女之間胼胝體的大小差異。先天性胼胝體缺損常常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震檢查中意外被發現。病患可能會毫無臨床症狀、有輕微的神經症狀但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或為某種先天性症候群。

                                                                                                                                  官




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

仿生獸特展心得

國際科展的優勝作品看完後,我們就前往科教館另一個展覽-【仿生獸】,仿生獸是一種又酷又神奇的東西,是一種由人類製造的怪獸,而且聽說這些作品都是由好幾根水管所連接而成的,真是令人太佩服了!
進去參觀時,每個人都帶著耳機聽著專業的導覽員來講解這些仿生獸,而且這些仿生獸都從荷蘭運過來的,而有些可能是因為體積太龐大或是重量太重無法運送過來。
雖然有些仿生獸無法來台,但是還是有恨多仿生獸來參展,作者製作他們的原因是因為荷蘭處於低漥地區的關係,所以仿生獸就具有對水的感覺神經,只要他們一碰到水就會改變方向,真是酷斃了!而他們的能量來源就是風,他們只要吃了風,就可以增加能量,等到能量足夠時,就會開始動起來了,我覺得作者最辛苦的還是有些仿生獸做了好幾個月,可是才一個星期就死了,所以還是有缺點。
看完了這次的仿生獸特展,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每次科教館的特展都非常的新奇又特別,我真期待下次還有什麼讓我驚訝的特展。

國際科展已交

Teacher!我的國際科展已交

2012年2月17日 星期五

「公告」請大家發布文章時輸入標籤

請各位同學在打完文章時,務必要輸入標籤



格式有限定
例如:我是7年26班某某某


不需要打空白鍵、連字號等等。

有輸入過一次標籤之後,就可以按標籤右邊的「顯示全部」


下面就會有以前輸入過的標籤




點選即可自動輸入。

2012年2月16日 星期四

從腦科學 談<學習與記憶>心得報告

   
這次的演講令我印象深刻!因為演講這竟是老師的老師,但雖然如此,他卻幽默有趣,而且盡量用白話講,讓我們聽懂,真是讓我的生物大大進步!

    林金盾老師主要再講<>,他說人腦和電腦大大不同,因為人腦用相同的刺激,對相同的個體在相同的時刻,會產生不同的反應。而用相同的刺激,對不同的個體在相同的時刻,會產生不同的反應。他還有講腦部的構造,和生物專研學過的神經元。

    而就像教授所講的,如果天生的資質很好,但不努力,呈現的三角形面積就不大,而天生的資質不好,很努力,面積也不一定大,最好的是天生的資質好,後天的努力也夠,這樣的三角形面積才會達到最大,有些同學有提到,如果有人認為自己天生的資質很差,後天他就一直努力、一直努力,一直努力. . . . . .直到. . . . . .過勞死. . . . . .

    教授也說「DNA負責發牌,環境負責打牌」,能用爛牌打贏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而且教授在每一個段落的結尾,教授都會寫一個小結論。他講的一些結論令我印象深刻,例如孔子的,他說在孔子相傳的3500名弟子當中,只有72個出名,升學率只有2%而已,因而做出了一個小結論,教育是可能,不是無能,也不是萬能。

    教授的演講我非常喜歡,希望以後還能有下一次。P.s.希望以後不要再星期四,雖然也只有星期四可選了. . . . . .

仿生獸特展心得

寒假及春節假期一走,隨後而上的就是開學。學期初,有很多原班的同學有可能會因為「睡眠時間調整」的原因,而「掛」在教室裡;但資優班的同學有「活下去」的理由,因為就在星期五,我們要去校外教學嚕!
美好的早晨,活動地點是國立科學教育館九樓特展區,我們將隊伍排成臨時分組隊型,分別由三位老師帶隊,去參觀國際科展。
時間到了細雨綿綿的下雨,我們來到七樓的特展區參觀「奇幻仿生獸」特展,由擁有「現代達文西」稱號的泰奧‧揚森先生,從荷蘭將他的仿生獸們帶來台灣進行展覽。泰奧‧揚森先生認為要構成完整的仿生獸,全部都要使用塑膠管來做,就像大部分自然生命是由蛋白質組成,他也希望能利用單一物質製造出獨立生活的生命體。
因為現代的科技還無法模擬所有潛在的狀況,所以還無法製造完全獨立生活的仿生獸,但泰奧‧揚森先生正在努力研究,正在荷蘭製造一隻更大隻、有更多功能的仿生獸。
﹝因為家中網路塞車,當時2/11上傳沒有成功,特此道歉。﹞

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仿生獸特展心得

星期五我們去台北科教館參觀國際科展和仿生獸特展,被譽為「現代達文西」的泰奧•揚森先生因為祖國-荷蘭,沿海的土地不斷的因海水傾蝕而流失,所以製造出能移動及思考的仿生獸,希望能將內陸的沙子搬運到海岸線旁,堆積成沙丘以防海岸線後退造成國土流失。

仿生獸特展心得

星期五(2/10)的時候,我們資優班去台北玩,到台北科教館看國際科展和展覽­­-----「奇幻仿生獸」,早上看國際科展,下午看展覽。中午午餐因為國際科展所以用餐區不開放,因此要自己帶錢去二樓吃午餐。

仿生獸特展心得

2012210下午,我們到科教館七樓看仿生獸特展,仿生獸是泰奧揚森先生發明的,他被喻為「現代達文西」,剛開始是因為荷蘭的土地遭到海水不斷的侵蝕,所以想找個得力的助手來幫忙,他用荷蘭常見的塑膠電線管做為材料,做出許多大大小小的仿生獸,

仿生獸特展心得

彷生獸,之所以會被創造,與發明人(泰奧揚森)的生活環境,及發明人的夢想有著非常
密切的關係。

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

仿生獸特展心得

參觀了仿生獸特展,我了解到泰奧揚森先生奇妙的發明。在參觀以前,我就對彷生獸這個名詞有極高的好奇與興趣,當然想來一探究竟,如今真的看到了,我也覺得不虛此行。仿生獸感覺是個節能、環保又有創意且吸引人的想法,運用當地過剩的電線塑膠管做成,能用不同的能量自己生存和移動。

仿生獸特展心得


國際科展與仿生獸 7-17 3 胡邵沂

最近要做科展,大家都忙著不可開交。為了讓我們觀摩更多優秀的科展作品,老師決定要帶大家到科教館研究一番。

首先我們來到國際科展區,裡面有各式各樣有趣的科展作品,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叫「水滴在高溫鋸齒狀金屬表面上的爬坡現象。」這個作品雖然以前有看過,可是經過作者本人的詳細解說後,就更清楚了。以結構來說,主要是摘要、動機、研究背景、實驗、結果、原理與討論、結論及參考資料,而結果分別是()鋸齒表面溫度對水滴運動的影響()鋸齒傾斜角度對水滴爬升速率的影響()水滴大小對水滴爬升速率的影響()鋸齒齒廓曲線對水滴運動方向的影響。內容大要是:水在400°C高溫的鋸齒上會形成蒸氣層,以致不會迅速蒸發不見。只要鋸齒兩斜面不等長並配合蒸發產生的反向動量及蒸氣壓形成的正向力,就可移動。移動的方向視斜面大小而定;移動的速率則和鋸齒傾斜角度、水滴大小、液滴種類及鋸齒大小有關。我覺得這個實驗挺有趣的,因為我從來没想過水滴竟能以液體的形式存在於400°C高溫的金屬。還有,我覺得有關水滴在鋸齒爬升的現象,作者解釋得很清楚,更是令我訝異呢!難怪此作品得到第一名呢!

接下來,我們去參觀仿生獸。這些仿生獸是一位荷蘭人做的,主要是為了水災時,能堆出高高的沙丘躲避。裡頭有各式各樣的仿生獸,像擁有肌肉組織的Animris Rugosus Peristhaltis 等,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 Animaris Cur-rens Ventosa,因為它很壯觀,擁有48隻脚,一對大大的翅膀,共重160公斤。↓心會令我聯想到,這真是一個人做出來的嗎?雖然最後還是得靠鋼絲才能支撐起來,可是光用水管竟能做出如此龐然大物,尤其還有著水的感應器,真是令我五體投地。
這次在科教館我學了很多,從對科展的認識到如何做出一隻仿生獸,這一切的一切都使我獲益匪淺,受益良多呀!

仿生獸特展心得

口口在參觀之前,我就有多少在媒體或網站上看到這個特展。不過那並沒有引起我的興趣。畢竟,仿樂高的組合機器人誰都可以做的嘛!不過,進入展覽館裡面之後,完全改觀。用這麼簡單的電線管(其實我第一眼看到比較像竹竿),就可以做出這種仿生獸,而且還能夠躲避如前方障礙物、海水等的行為,一方面不得不佩服泰奧.揚森先生的創意及構想,另外也對於這個工程的浩大感到驚嘆。

口口像這樣巨大的仿生獸,光看就想的到這至少要做幾個月、甚至半年以上。不過,展覽館裡至少有20個仿生獸,這肯定需要極大的毅力及興趣才能作的這麼長久。美中不足的是,其中有一部份的仿生獸已經被宣告「死亡」:他們已經無法在無外力協助下站立,甚至行走。不過其中有一些仿生獸,是開放讓人去操作、體驗的。像是犀牛走獸就開放讓人上去推。很難想像,300多公斤的重量竟然可以被一個人推動,那真可謂奇蹟。在牠對面的旋轉木馬,也讓很多小朋友享受了許多樂趣。而在眾師們被「慫恿」上去的時候,全班幾乎整個笑到不行。我相信,這肯定會成為國中生活眾多美好回憶之一。

仿生獸特展心得

這個星期五我們去科教館看仿生獸的展覽,仿生獸是一種由塑膠管製成的,會動,也有胃、肌肉和腳的一種類似機器的東西。



創造訪生獸的人是荷蘭人ㄧ泰奧楊森,她原本是希望能造出在沙灘上行走,並將沙子堆疊成一個又一個的土堆,來抵擋海浪的侵蝕,避免荷蘭的國土越縮越小,雖然目前的仿生獸還未能做到泰奧楊森先生所希望他們做到的事,但泰奧楊森先生依舊將它們是為親生子女,十分的疼愛它們。



到了後期,每個仿生獸都可以行走,有的是靠風力,有的是靠人力推動。其中有一個與眾不同的仿生獸,它叫做「蠕蟲獸」,為什麼說它與眾不同呢?因為它並沒有腳,是靠著蠕動來移動,在所有仿生獸中,我最喜歡這隻,不為其他,只為它移動的樣子真是太可愛了,活脫脫就是一隻毛毛蟲。



我很佩服泰奧楊森先生,他真的在朝他的目標邁進,並不只是空談,相信未來他一定會成功。

仿生獸特展心得

先前曾經有看過這個特展的一些資訊,但並沒有引起我的興趣,因為我先前認為仿生獸不過就是一個被組合起來、會動的一個物品而已,根本不足為奇。但到了現場,才發現跟想像完全不同。

我很佩服泰奧揚生能察覺國家的需要,並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去為國家盡一份心力。我覺得仿生獸是一個很特殊的想法,兼顧節能、環保及藝術,不會為了要保住國土而汙染到地球,而仿生獸特殊的造型及運作方式,更引發了人們的好奇心。他利用不起眼的塑膠管做成各種造型的仿生獸,讓原本不起眼的塑膠電線管又多了一個用途,這絕對不是大部分人做得到的事。做出仿生獸不只需要許多物理學的知識,也需要藝術天分,才能讓實用與美觀同時出現在每個仿生獸上。雖然現在仿生獸仍然無法完全獨自使用大自然的力量在沙灘上運作,但泰奧楊生實踐了他的想法,將仿生獸從腦海搬到現實。或許泰奧楊生不是第一個有這個想法的人,卻是第一個將他付諸行動並成功的,由此可見,行動者勝於思考者。

仿生獸有一定的生命,對他的初衷--防止國土流失的效果也有限,但他開啟了人們的另一個想法。在石化燃料面臨缺乏危機的現代,綠色能源勢必將逐漸成為主流,只要仿生獸的生命能長一點,收集能量的時間縮短,將會是一個非常符合時代潮流的機器。

仿生獸特展心得

星期五一早,一行人興奮的搭上遊覽車前往目的地—科教館的仿生獸特展。仿生獸是由Theo Jansen(泰奧.揚森)辛辛苦苦20多年所製造出來的寶貝。仿生獸的進化共分成了八個階段,從一開始的電腦飼養到發展出胃、神經系統、肌肉……等構造讓它可以面臨更多的危險。仿生獸的腳是由「黃金數字」所構成的,這能使它花最少的精力走最遠的路。仿生獸跟生物一樣,擁有神經系統、肌肉、胃…等器官。仿生獸的神經系統可以偵測障礙物、海水並且往反方向移動,非常的厲害!至於它的胃可以儲存壓縮空氣,讓它可以在遇到危險時移動,而不至於被破壞。最後,它的肌肉,也就是仿生獸的腳,可以讓它做有效率的移動,而不會浪費任何能量。
揚森先生希望有一天它所創造出的仿生獸們可以脫離他的照顧,自己獨立在沙灘上生活,並且擁有先進的神經系統,可以自行繁殖進化,擁有屬於它們的仿生獸家族!!
P.S.旋轉木馬真是虐待人啊……

仿生獸特展心得

仿生獸參觀心得

原先我對仿生獸這個題目興致缺缺,但是在實際到場參觀後,卻是一連串的驚嘆連連,只是用電線管就做出了可以自己動的機器,許多行為甚至看起來像可以自己思考,這不禁令人好奇,泰奧楊森先生究竟是如何做出來的。

這些仿生獸大部分其貌不揚,也有許多是體重破百的巨大走獸,但是這些無生命的東西,卻只利用物理及機械原理,達到了像機器人一樣精密的運動,甚至有些構造可比喻為神經、胃……等等,更奇妙的是:仿生獸竟可以感應到水,並往反方向走以避免被淹,這真是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及佩服了。

在看完特展之後,突然有了一種自己的見識變廣的感覺,下次有新的特展希望也可以去

仿生獸特展心得

一開學,就跑出去,真棒!!這次大家又是去台北科教館參觀,但是這次去看的展覽是仿生獸特展!
到底什麼是仿生獸呢? 原來仿生獸是荷蘭人泰奧‧揚森利用塑膠管及塑膠瓶製作的,並讓怪獸可以藉由風力來當作它的動力進行移動。那時泰奧‧楊森先生為了想解決荷蘭每年都因海浪會侵蝕海岸而製造出會「自動挖砂填海」的仿生獸。
這些仿生獸經過泰奧‧楊森先生不斷的製作與改良後變得可以挖土、行走、停止轉彎......等許多功能,好像他真的是一種動物似的!
但是他們得壽命卻不怎麼長,因為仿生獸身上得東西太重了,腳承受不住,就會死亡。而效果也不怎麼好,需要灌風半年,才能行走5分鐘。我還蠻幸運的有推到塑膠製的仿生獸。
最有趣的是把一大堆人騙上「旋轉仿生獸」還拍了一大堆照片,老師們超像小孩的!!



仿生獸特展心得

星期五我們去看在科教館的仿生獸特展,在去之前我已經在過年時去看過了,所以我知道裡面的大概內容,第一次看完特展後讓我覺得泰奧‧揚森先生真的很厲害,而第二次看完以後它又再讓我驚艷一次了,因為我第一次看實演劇場時是左邊的那一隻,而第二次看的就是右邊那隻,我比較喜歡第二隻的表演,因為它不但會動翅膀,而且還有那麼多隻腳,要同時動應該會很困難啊!可是他卻像蜈蚣走路一樣,雖然腳多,但是是有節奏,不會亂七八糟的。
我也有實際推動300多公斤的金屬犀牛獸,如果是正常來說,300多公斤我是不可能推動的,可是當我在推的時候,卻一點也不重,很輕鬆地就推動了呢!我覺得這次的校外教學真的很好玩。

仿生獸特展心得

去完令人越看心情越爽快的國際科學展覽後,去參觀可愛的仿生獸,剛開始認為那只是無聊的設計圖和冷冰冰機械,沒想到是以黃色的塑膠管組成的、目的是為了讓國土部會因為海水的沖刷而縮小而製作的塑膠管怪獸。
一進去所看到的是一隻不會動的仿生獸,是荷蘭人泰奧揚森先生所製作的,
他以電腦演算的方式先模擬,再讓他從電腦走出來。塑膠管怪獸最重要的就是肌肉、神經系統、胃,肌肉就是黃色塑膠管;神經系統是檢測是否太靠近海水或旁邊有障礙物的氣流閥;胃是儲存風的寶特瓶,比較後面的還有皮膚,就是貼在黃色塑膠管上的膠帶,有些是為了保護;有些是為了挖沙,在一代又一代的改良後,
在實驗劇場出現了一隻很大型72隻腳有檢測是否太靠近海水或旁邊有障礙物的氣流閥和大翅膀的塑膠管怪獸,介紹員說泰奧揚森先生希望在他退休以後,他希望這些仿生獸可以獨自在海灘上存活,把這些塑膠管怪獸當寵物在照顧的泰奧揚森先生也挺像怪獸的。
在展覽場裡除了由泰奧揚森先生的作品以外,還有一些科學人士製作的作品。像是以泰奧揚森先生的原理製造出來的旋轉木馬(三位老師和郭宇軒都在這淪陷了)和鐵製的仿生獸連霍爾的「一棟」城堡都出現了!讓我開了眼界!!!

仿生獸特展心得


    星期五的戶外教學,我們除了參觀了國際科展的展場以外,還順道參觀了現在十分有名的仿生獸特展。
        一進到了展場,哇!映入眼簾的竟是隻超過2公尺的龐然大物,全身的骨骼都是用水管做成,就像一隻張牙舞爪的怪獸一樣,你覺得這是甚麼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參觀的主題─仿生獸。你知道為甚麼泰奧揚森先生要創造出仿生獸嗎?原來是因為因為海平面逐漸上升,泰奧揚森先生的祖國─荷蘭漸漸面臨國土流失危機,於是,泰奧揚森先生就創造出了仿生獸,希望它們可以在海灘持續挖沙、堆沙,使國土不至於倒退。在這次的展覽中,總共展出了十幾隻的仿生獸,有些有巨大的翅膀,卻只有嬌小的身體;有些有巨大的身體,翅膀卻十分的狹小;有一些還有能感覺物體的神經系統;也有一些仿生獸因為身體太重了才出生沒多久,就因為站不起來被泰奧揚森先生宣告死亡。在所有的仿生獸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隻比較初期創作的仿生獸,因為它跟其他的仿生獸十分的不同,其他的仿生獸有很多的腳,而這隻仿生獸則是向蚯蚓一樣蠕動前進,讓我覺得十分的特別,可惜它須靠泰奧揚森先生的幫忙才能行動。在出展場之前,還有一個實地體驗區,讓我們親自推仿生獸,讓它前行。我推的是一隻由我們台灣人自己製作的鐵製仿生獸,雖然它重達300公斤,不過推起來卻一點也不費力,可見泰奧揚森先生設計的多麼仔細,讓我留下了難忘的回憶。
        我覺得泰奧揚森先生真是厲害,竟然能用隨手可得的材料就做出一隻能自主行動的仿生獸,精巧的手藝和堅強的毅力都讓人望塵莫及。希望以後泰奧揚森先生能做出更多更先進的仿生獸,使更多國家免於國土流失的危機。

仿生獸特展心得

這一次的校外教學,我們參觀的是「仿生獸」特展,對我來說,仿生獸這種特殊的人造怪獸,是十分新奇的,因此,我一直都很期待這次的參觀活動。


泰奧揚森先生是仿生獸的製造者,他製造仿生獸的材料,是隨手可得的塑膠管、寶特瓶〈用來蒐集風〉以及為了避免仿生獸撞到東西或碰到海水的感應器,每一隻仿生獸都是由13個最適合的長度比例所組成的。然而,還是有許多隻仿生獸因支撐不了自己身體的重量而「死亡」。


泰奧揚森先生能夠想到要利用塑膠管來解決國家的問題,讓我十分欽佩,然而,他將仿生獸不斷改良,即使仿生獸製作失敗也不氣餒的精神,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學習的。

仿生獸特展心得

很久以前就聽說了有仿生獸的展覽,一看到就想到為什麼仿生獸可以不靠任何能源如:電力就可走動,只是一直找不到時間去看,這次的資優班校外教學要跟八年級資優班一起去看,讓我很興奮,終於可以親眼目睹仿生獸,也可以順便解答我的疑問。

為什麼荷蘭科學工藝家泰奧揚森會想做仿生獸呢?聽完導覽員的解說後,得知因為荷蘭每年都受到淹水的困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泰奧揚森先生用了在荷蘭隨手可得的黃色塑膠管,作成一群巨大多足、以風為食物的海灘動物,牠們依靠風能運作,因為太大太笨重而無法游泳,所以有一個專門感應水的器官,只要碰到水就會往返方向移動。第一隻仿生獸全部都是膠帶黏合塑膠管子製造出來的,走的還不是很穩,但到了後期的仿生獸,已經能穩穩的走,雖然要收集半年到一年的風才能走五分鐘,聽導覽員說仿生獸之可以走這麼穩是因為擁有黃金比例的十三隻腳,解說完後我們就去看仿生獸的表演;看到仿生獸碰到物品和水時都敏捷的往返方向移動,讓我大吃一驚。

這次的仿生獸特展讓我增廣見聞,很佩服泰奧揚森先生,能想出仿生獸的點子並花了20年製作,他的毅力及認真的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相信以後會有更多優質的展覽,希望老師都能帶我們去。

仿生獸特展心得

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想像的移動城堡,真的出現了;由荷蘭藝術大師泰奧揚森,投注了二十年的時間,用家中常見的塑膠水管,創作了一種仿生物,牠正活在荷蘭海邊。
而這些仿生獸的主人Theo Jansen泰奧揚森 - 一位出生於1948年荷蘭的動感雕塑藝術家, 求學於代爾夫 特理工大學物理系,後轉為學習繪畫。
1980年代因“飛行UFO項目”成名。從 1990年代開始“海灘野獸”系列動能藝術項目, 他辛苦的努力了20年,目標都是在創造動感雕塑行動的逼真度,最後他以塑膠管和塑膠瓶的組合模式印證了雕塑是可以擁有自己的生命甚至是移動自己。
他所創造的是一群巨大多足,以風為"食物"的海灘生物。 它們依靠風能運作,藉由簡單的感應器 躲避障礙,風暴來臨時,懂得打樁將自己固定在溼沙裡。 他允許生物們之間互相比賽,選出優勝者進行再造而進化成越來越複雜的生物。 這些生物體以風力系統為行動的基礎,Jansen希望他的生物最終能擁有神經系統,肌肉以及先進的感應裝置.自行在海灘上生存進化。 從科學家到藝術家,他被喻為『現代達文西』。 Theo Jansen成功的將前瞻性的設計推向藝術的舞台。他僅給予動感雕塑一組基本的行動機制,完成後便讓大自然賦予他們的生命,生命的形式有可能是風或者是水,Theo Jansen甚至說他餵養他的動物創作就是這些自然的元素,其行動栩栩如生,猶如真的深海世界裡的動物或是任何我們經驗上曾見過的生命體。他的創作猶如經由上帝之手般的令人驚艷。
我這次是不知道第幾次去了,但這次絕對了解最多,謝謝老師。

仿生獸特展心得

星期五七、八年級資優班去科教館,早上先去參觀國際科展的作品,下午去參觀「奇幻仿生獸」特展


剛開始我不知道仿生獸是什麼,直到參觀後,我才知道什麼是仿生獸,仿生獸是荷蘭人泰奧揚森用常見的塑膠水管發明的類似怪獸的東西,仿生獸以風當作走動的動力,有很多隻腳,所以走路的姿勢也很奇特,當他走動的時候,會擺動翅膀,仿生獸有胃可以儲存風,還有神經可以感覺到障礙物,各種構造應有盡有

這次參觀的仿生獸特展很有趣,希望下次還有其他有趣的展覽

仿生獸特展心得

吃完飯後,我們便去參觀奇幻仿生獸特展。此特展是荷蘭人泰奧揚森先生花多年心血研究的成果。這些仿生獸有很多種類,各自有各自的特徵,但不管是哪一種,都是利用風來幫助前進。

然而泰奧揚森先生為什麼要發明仿生獸呢?原來是因為荷蘭的土地漸漸被海水吞噬,泰奧揚森先生希望有機器人能幫忙堆沙,才發明了仿生獸。組成仿生獸的材料不是電線或電腦配件,而是用家中常見的塑膠電線管作成的呢

其中,用寶特瓶做成的胃,能儲存風力做為行走的動力;用水管做成的感應器,能使仿生獸碰到障礙物或海水時,會往反方向行走。而仿生獸的腳是利用13個黃金比例製作而成的呢!

仿生獸特展心得

星期五早上 ,我們參觀完國際科展後,下午便去參觀現代的達文西──「泰奧陽森大師」的作品──會動的奇幻仿生獸。入場前,大家都非常的興奮,仿生獸是怎麼動的呢?而泰奧陽森先生為什麼突發奇想做出了這些藝術品?

進入現場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隻巨型走獸,還真大的嚇人第一眼看見還真以為是恐龍的活化石!繼續往前走才發現,原來每一隻走獸都相當的巨大,漲的比我還高呢,有曲的是他們的構造,幾乎每一頭走獸都有翅膀他們將風灌進寶特瓶中,使走獸移動,而有得還會將自己定在沙灘上,以防被風吹倒,真是有趣!

之後是大家的自由時間,不僅可以親自推動幾百公斤的仿生獸,還有可以承受七十五公斤的旋轉木馬呢!最後我們進入了劇場,擺在眼前的是兩隻巨大的仿生獸,而我們欣賞了其中一隻的精采表演,他不僅具有會動的大翅膀,還可以橫向行走呢!有趣的是他有「觸覺神經」,當碰觸到物品後便會往反方向行走,不僅如此他還有遇到海水往反向行走的「吐水裝置」!最後我們便依依不捨的和他們別離了!

這次的活動讓我了解了物盡其用的道理,而這種塑膠管不但方便取的也達到了當初奇幻仿生獸出生的目的──防止荷蘭水土流失,真是有意義!

仿生獸特展心得

開學後的第三天,我們就要去戶外教學囉!這次去參觀的是仿生獸,一開始聽到這個名詞時,還搞不清楚是什麼?直到去了之後,才發現,仿生獸真是個厲害又神奇的「生物」。

仿生獸是由荷蘭人泰奧揚森所製造的,它是由塑膠管製成的,藉由風力來當作它的動力,所以不需要花多大的力氣,連人都可以輕鬆的推動它喔!但是它的重量,可是不輕的喔!泰奧揚森還幫它做了許多「防身武器」像是,只要碰到海水,它就會往回走,或是前方的物體壓到它的塑膠管,它也會往回走喔!有些仿生獸還有翅膀,揮動時真的很漂亮,還有一種仿生獸,它沒有腳,需要吃風吃半年後,利用風滿出來的力量來當作動力呢!超酷的!

泰奧揚森利用身邊就有的材料,來製作仿生獸,真的很厲害,希望他以後可以發明更多不同用途的仿生獸,為人類帶來更多的方便。

仿生獸特展心得

這次去,本認為早已對仿生獸很了解,但這是在聽講解之前,在聽講解時,我發現我有好多東西都還不太了解,也許是沒有吸收,所以老實說,我蠻慶幸我有再去一次。

我對有「現代達文西」美譽的泰奧揚森非常敬佩,因為他用在荷蘭裡最普通的東西,竟然也可以創造出這種沒有人想像過的東西,這同時也達成了宮崎駿想像的移動城堡,可謂前無古人。

在他的每個作品裡,每一個都是像他的孩子一樣,非常珍惜,而每一種它的腳都是有13個美麗的數字組成,而其中功能就不是每個都相同了,有的靠風力就自動行走,有的遇到海就會反走,這樣就不會溺水。

2012年2月11日 星期六

仿生獸特展心得

這星期五,全七八年級資優班一起到台北參觀仿生獸特展,我懷著一顆既興奮又期待的心,帶著導覽的耳機,進去參觀泰奧‧楊森先生發明的仿生獸特展。

還沒參觀之前,我並不清楚仿生獸是什麼東西,直到解說人員詳細的說明之後,我才知道,那原來是為了解決荷蘭淹水的困擾而發明的東西。仿生獸由許多水管組成,最古老的是用膠帶綑綁相接,而且站得很不穩。直到現在,已經發明出了利用風力行走,而寫走得很穩的仿生獸,但效果卻不怎麼好,需要「吃」風1年,才能行走5個小時。還有利用鋼板木板製造的仿生獸,雖然很牢固,但重量卻高達300公斤,十分驚人,有些人很幸運的推到了仿生獸。

其中,我最記得的一隻仿生獸它具有很大的翅膀,而且身上有很多保特瓶,當它的翅膀揮動時,會把空氣擠進保特瓶哩,使它能前進,真是超級特別的發明。這個仿生獸身上同時也具有海水探測器,雖然仿生獸住在海邊,但他們卻非常怕水。仿生獸的腳是由十三根支架連接而成的,這黃金比例是既省力又快速的,可以使它們比較不容易壞掉。我們看了仿生獸行走.玩了旋轉木馬之後就開開心心踏上歸途,回到溫暖的校園!!

這次的仿生獸特展,讓我看到不一樣的發明,不僅特別,而且很環保,希望下次能有機會在欣賞到泰奧‧楊森先生發明的作品。

戶外教學照片













這是應大家要求放上來的

仿生獸特展心得

寒假悄悄的離開了,隨之而來的是二字,開學,但在這種悲傷的心情下,聽到二天又有戶外教學,為這學期添了不少讀書的氣勢。

看完早上的國際科展及用完餐後,緊接著下午便去參觀,荷蘭人泰奧‧楊森的仿生獸特展,看到一隻隻巨大仿生獸,並且還…入海水及碰撞到人的功能,實在是名符其實的仿生獸,竟然能夠以物理的方式來呈現,並且同時具有掘沙,…的功能,雖然失敗了多次,但最終結果仍令人讚嘆不已,不過我建議泰奧‧楊森先生以後若能將塑膠管改成其它?會更環保也辛苦了她對黃金數字13的深度研究,才讓仿生獸走路更為方便。

這次的校教,雖然臨時但卻精彩,希望我們以後也能像學長姐及泰奧‧楊森一樣,在科展或社會上大放異彩。


仿生獸特展心得

這一次的校外教學,我們去參觀的是仿生獸,看宣傳單上,以為他是個現代藝術裝飾,結果他可是大有來頭呢。
泰奧揚森先生是仿生獸的製造者,他製造仿生獸的材料有包電線用的塑膠管、寶特瓶、水管,每個都大有用處。塑膠管是仿生獸的骨架,泰奧楊森先生也稱之他為細胞;寶特瓶用來蒐集風,也就是仿生獸的肺,而仿生獸必須蒐集十年的風,才有辦法走三分鐘呢;塑膠管則是仿生受的感應器,避免仿生獸掉進水裡,畢竟仿生獸本來就是為了因應荷蘭淹水所製造的。每個仿生獸的腳都有十三個「黃金數字」,才有辦法讓仿生獸順利的行走,不然腳可是會骨折呢!話說"嵐嵐"也買了一個給班上呢!
泰奧楊森那即使仿生獸製作失敗也不氣餒的精神,正值得我們學習的。

仿生獸特展心得


奇幻的仿生獸
這一次去參觀仿生獸,我學到了很多,雖然我在雜誌上已經看到不想再看了,但是,實際觀看仿生獸的展覽,和在雜誌上觀看的感覺實在是大不相同,
在展覽館裡,親身去體驗仿身獸的重量,還有摸起來的質感,和書本裡的圖和介紹,相差的非常的多,而且我在書上不懂的地方,沒人可以問,在展覽館裡,不但有真實的物品,還有專業的介紹員,使我了解了原先在書本裡不了解的地方,所以,這次的的校外教學,我受益良多啊!仿生獸已經有名到連CNNBBCNHKDiscoveryWIRED……,都在講他的事!荷蘭、德國、英國、美國、韓國、日本……全世界都在爭取這個展覽,園方花了兩年的時間爭取才得到了展覽他們的權利呢!
泰奧揚森(Theo Jansen)
揚森發現了13個最適合的長度比,並稱這13個數字為「Holy Number,也就是神聖的數字。獨立的連結機,腳尖裝上鉛筆,就可以描繪出實際運動時所腳尖所移動的軌跡。
A=38
B=41.5
C=39.3
D=40.1
E=55.8
F=39.4
G=36.7
H=65.7
I=49
J= 50
K=61.9
L=7.8 M=15

這次的仿生獸特展,使對我而言,不起眼的大東西有了新的看法,原來仿生獸有那麼多代!那麼奇特!那麼特別的設計巧思!這是我的資優班校外教學之中,最有收穫的一次吧!
723官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