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是由中央研究院---汪中和先生,來為我們進行精采的演講
「全球暖化」一詞對成因持中立觀點,但是根據大眾的用法,「全球暖化」變成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其他地方則使用「人為的氣候改變」代表人為因素導致的改變。
根據儀器的記錄顯示,在1860年至1900年期間,全球陸地與海洋溫度總共上升了攝氏0.75度(華氏約1.35度)。自1979年,陸地溫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溫度快一倍。根據衛星溫度探測,對流層的溫度每十年上升攝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兩千年,雖然曾經出現中世紀溫暖時期與小冰河時期,但是大眾卻仍然相信全球溫度還是相對穩定的。
氣候的改變來自於自然或內部運作及外來力量的改變。這些外來力量包括人為與非人為的因素,如﹔太陽活動、火山活動及溫室氣體。氣候學家大多覺得地球近年來已經慢慢變暖。氣候轉變的成因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範疇,科學家共同指出溫室氣體是全球暖化的主兇。但是科學界外仍然對此結論保持有些爭議。
在地球的大氣層中排放二氧化碳及甲烷,在其他情況不變下,會促使地面升溫,產生溫室效應。如果沒有溫室氣體,地球溫度將會比現在低攝氏30度(華氏約54度),使地球不適合生物居住。其實他們應該側重於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及甲烷含量的增加所產生的最終影響。
舉一個重要的例子,就是冰的反照率。大氣層中增加的二氧化碳暖化了地球表面,導致南極和北極的冰塊溶解。陸地與開放水域便佔據更多的地方。兩者比冰的反射率還要少,所以吸收了更多的太陽輻射。這樣使暖加劇,到頭來促使更多冰塊溶化,循環不斷持續。有關氣候的研究指出,既使溫室氣體維持現今的水平,全球的平均溫度仍然可能會上升攝氏0.5至1度(華氏0.9至1.8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